前日对某剧场的电视剧做收视分析的时候,想到了一个较浅显的道理:对于某一固定时段、固定观众诉求的剧场来说,是存在观众的收视惯性的,即前剧特色所形成的观众特征在后剧的播出之初会有所继承,而这种影响的效果会随着播出的前行逐步减少,从而回归到剧自身吸引力所决定的观众结构。
上图就是从A、B、C三剧的男女构成情况做的简单分析,数据证明这种惯性是存在的:A的男性观众比例高于女性11%,B开始几集继承了这个特点,但三十多集播下来,最后平均的结果是女多于男,C剧前三集女性观众较多,而且按照该剧的类型判断,以后女性观众比例会进一步扩大。
这种惯性产生的原因很好解释:路径依赖。观众的收视行为总体而言是由随机搜索和定向收看两种类型组成,随机搜索是基础,定向收看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路径依赖。粗略地看,借用人类行为学研究者得出了一般人记得的事情总是在7个上下波动的结论,一个人在完成一次收看行为(开机到关机)时,假设主要收看了7个节目——隔天问起他/她时能够说出名称或者有所描述的节目,由于电视剧的平均收看时间较长,是比较容易被观众记住大概内容的,细心一点的会记住剧名,如果吸引度足够,观众也会记住剧场的名字。
收视惯性的运用:
目前好些电视台都开辟了特色剧场,CCTV-8、湖南、安徽、四川等卫视,针对特定的观众群如女性剧场、老年剧场等,或者用剧型划分如海外剧场或者直接是韩剧剧场等,这是收视惯性的主要运用;
除了剧场设置时候的运用,现在看来,在进行剧编排时也要注意此惯性,现在国内常见的是两集或两集以上连播,各电视频道资源丰富程度不一,但谁都会遇到好剧匮乏,要退而求其次的情况,这时候“充数”、“填空”的剧如何安排也就成了问题。
比如一部剧只有20集,每天2集,一个星期多一点就播完了,那么它的观众就很大程度上是前剧的影子,这是说前剧够强大的情况,如果前剧也是零散的,那情况就更悲惨了。
出于这种考虑,在进行历史播出经验和剧情分析,并结合季节(主要是假期与非假期的区别)、竞争情况后,对需要改变现有观众结构的情形,最好由集数比较多的电视剧来承担这一任务,然后在后面跟附集数比较少的同类剧,并且这种调整不易过于频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