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高晓松中国插手天籁之声文化 |
分类: 杂谈 (话说天下) |
近来,关于如何做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话题,时不时地进入我的视听之中。山东卫视《天籁之声》,选手李丁丁为追求音乐梦想,瞒着母亲,辞去了令母亲引以骄傲的、稳定的留校工作,参加天籁之声的选秀。丁丁在比赛中越走越远,8月12日进入全国5强,终于还是不得不向母亲坦诚。然而,因违背了母亲的意愿,李丁丁却被母亲拒之门外,母女关系异常紧张。
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北京青年》,主人翁何东终于想摆脱了父母从小就给他的人生规划,决然辞去公务员工作而到一家户外餐厅当起服务员。其母亲当众跪求,他仍然痴心不改。何东说他不想一辈子就按照父母规划的路子走,他要过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也于近日连续发表三篇博文,大谈“今天怎样做父母?”。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
我们中国的父母实在太累了,也实在是太傻了,太叫人可怜了。他们插手孩子的梦想,插手孩子的婚姻,插手孩子的事业,成为中国的“三插手”父母。今天的父母们似乎都深谋远虑,都怕自己的孩子将来受气,在孩子很小甚至还在妈妈肚子里,他们就开始为了孩子将来有一个好职业而奋斗了。胎教、早教自然不敢放松,接下来就拼命地托关系、找门子让孩子进最好的幼儿园,进重点学校、上各种课外班。孩子很小就开始了可怕的竞争,经受着无奈的折磨。
终于熬到大学毕业了,家长还要替孩子找工作、找对象、找梦想,甚至为孩子预筹资金,继续规划孩子的人生之路,觉得这样才是尽了责任。只要他们睁着眼,就总是不放心孩子的一切,总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起来。中国有句老话,叫可怜天下父母心。做中国的父母真的太累了!那么,父母该不该为孩子制定人生轨迹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孩子小的时候,希望孩子上好学校,考好大学。长大了,又希望孩子有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这样做难道是真的爱孩子吗?
《天籁之声》中的李丁丁母亲,就是因为李丁丁辞去了“稳定”的留校工作而动怒的。我看到在节目的现场,评委高晓松劝解丁丁母亲的一段话很有说服力。高晓松说,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剧本来到这个人世间,这个剧本早就写好了,家长只能是制片和后勤,孩子自己带着剧本来,也要自己去导演。怎么发展,怎么成长,完全按照孩子已经有的剧本来,人生都是写好的剧本,我们不用帮孩子设计剧本。笔者认为,高晓松说的很到家,谁的剧本只能有谁去演,否则就会演砸。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而且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加剧、个体向上流动通道愈加拥挤,作为父母便更加焦虑和插手孩子的事情。其实,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和这种封闭传统的思维,扼杀了许多孩子的天赋与梦想,这应该也是当下中国各个领域越来越没有大师的原因之一。钱学森生前曾经叹息中国为啥出不来大师,我们也多次埋怨中国的教育体制,固然教育是有问题,但家长的“三插手”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三插手”束缚了孩子们的天性与创新,成为落后的教育体制的帮手。同时,也阻碍了年轻人闯与试的欲望和挑战。没有独立特行的创新,没有酷爱到底的追求,何谈大师出世?说句难听的话,“三插手”父母其实就是中国不出大师的祸首之一。
李丁丁的母亲应该是当今“三插手”父母的典型代表,我们既非常同情她、理解她,但也十分可怜她、无奈地否定她。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李丁丁这样的母亲应该数不胜数。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希望“三插手”父母们,解下包袱,放手孩子,偕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个人道德与个人能力的教育与提升上多做有益的事情。给孩子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地飞翔;给孩子一片大海,让他们勇敢地破浪前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希望,中国才有希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之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