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报道,被网友称作“最牛愤青教授”——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5月31日晚做客华中农大狮子山讲坛,在近四个小时的演讲中,他诙谐犀利的言辞,使现场观众掌声及呐喊声持续不断。郑强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曾经连续三次被评为“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
面对当今对孩子们教育的“低龄化趋势”,郑强教授说道:“我痛心呀!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线上!”为什么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而中国孩子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里屡获佳绩?郑强说,“这是因为在做小孩时没有玩、不允许玩、被别人玩。”让小孩子做大人的题,没有时间玩,这不仅过早地透支了他们的潜力,也限制了他们本该活跃的思维。我们看看周围的孩子们,哪个不是整天埋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中,哪个不是被家长逼着上各种“特长班”、“补习班”,美其名曰:早期开发。
乍一听,似乎郑强教授的话很雷人,甚至有点危言耸听的味道。但仔琢磨一下,就会感到郑强的话其实很有道理。当下中国的孩子负担太重,被捆绑得太厉害,他们太压抑。真的不是输赢的问题了,因为输了还可以再找机会赢回来,而被搞死就彻底完蛋了。所谓被搞死,就是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极其要命的后果。就像郑强说的那样,孩子的成长不是30米赛跑、不是300米赛跑、也不是3000米赛跑,而是万米赛跑。当代家长教育孩子太注重3000米以前的赛跑了,没有人真正关心学生的“出厂质量”怎样。
钱学森逝世前曾经痛惜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大师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孩子时期的教育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能够成为大师的基因早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他们只能按照大人们设计的框框来成长,不会有什么特色呈现。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误区,也是一种教育体制的禁锢。中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的阻力仍然很大。南科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深圳市志在创办一所世界级的一流研究型大学,走完全自主办学的路子。最近45名学子联名网上发表公开信,为“被高考”而求助,不愿意参加高考。改革遇到了来自主管部门的难题,这就是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
当今,从学生到家长,从专家到社会,都在呼唤教育改革,都在为孩子的辛酸状况,捶胸顿足,甚至痛心疾首。但在无情的现实竞争中,又不能不违心地去做,在诸多无奈中把孩子搞死在起跑线上。家长、老师和社会,都成为好心办坏事的”始作俑者“。郑强教授的话,应该让我们惊醒,悬崖勒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大胆、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真正让孩子们健康、自由、快乐地成长,也期盼世界级大师在华夏大地上不断涌现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