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肥城)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明天开幕

标签:
肥城有机蔬菜有机农产品有机食品龙头企业文化 |
分类: 叙事 (茶余饭后) |
近年来,肥城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的,瞄准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目标,大力实施以有机蔬菜为重点的农业“有机化”战略,着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现代农业,在有机蔬菜产业上创下了“四个全国之最”,成为发展起步最早、编制规划最先、面积规模最大、加工出口最多的县市,打造了“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品牌。目前,全市有机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17.8万亩,品种30多个,年产量50多万吨,产品主要加工出口欧盟、美国、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并进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国内大中城市。今年在出口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有机蔬菜国内销售额也明显增加。1—4月份,肥城有机蔬菜实现销售收入2.44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850.9万美元、国内销售5486.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0.8%和16%。
肥城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历程
肥城农业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水、土和大气环境均适宜有机栽培,发展有机蔬菜的优势得天独厚。立足于这一优势,自1994年开始尝试有机蔬菜栽培,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机蔬菜已成为肥城农业发展的特色亮点、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肥城有机蔬菜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探索发展阶段(1994—2002年)。1994年,肥城市济河堂村与蔬菜加工出口企业泰安泰山亚细亚公司合作,探索种植有机蔬菜。经过3年转换期,于1997年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经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和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双颁证”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农户普遍获得丰厚收益。肥城市抓住这个成功典型,采取政府推动、典型带动、市场拉动等措施,引导群众充分认识有机蔬菜的广阔市场前景,逐步走上了发展有机蔬菜生产的路子。
规模发展阶段(2003—2005年)。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肥城市因势利导,于2003年确立了以有机蔬菜为突破口,辐射带动有机粮食、有机果品、有机畜禽同步发展的“农业有机化战略”,委托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山东分中心编制了全国第一个有机食品发展规划。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5年发展到12万多亩,年均增长60%。
提升发展阶段(2006年到目前)。不断深化思路措施,着力提升发展层次。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组建专门的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配齐了专业队伍,组织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对内抓好规划引导和技术指导,对外开展宣传推介与经济技术合作。二是搞好政策扶持。围绕打造有机蔬菜标准化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和开拓国内外市场,设立了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基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强化宣传推广。通过开设一批展示窗口、建立统一的有机食品标识、建设一批精品基地、打造景观旅游长廊等方面加大力度,制定有机蔬菜发展行动方案,着力培育形成浓郁的有机食品文化。连年举办有机农产品发展博览会暨论坛,级别从国内到国际逐步提升,内容从论坛到博览会暨论坛不断丰富,打开了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经过不懈地努力实践,有机蔬菜产业规模、质量和层次实现较大突破,“中国有机蔬菜第一县”的品牌优势日益凸显,成为亚洲食品卫生安全控制协会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国家级10万亩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出口蔬菜重点区域示范县、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和山东省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肥城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主要做法
在发展有机蔬菜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培强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了有机蔬菜健康安全、增收富民的良好品牌形象。
以严格质量控制为主线,保障优质安全。建立健全 “三大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的全过程跟踪监控。一是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按照有机蔬菜要求的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条件,规划基地布局。根据国际和国家的质量标准,将先进技术优化集成,制定了各类蔬菜品种的生产操作规程,在全市有机蔬菜基地全面推广应用。二是质量监管体系。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集信息采集、质量检测、电子编码、信息识别于一体,对标准化基地、加工企业、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网络化、信息化监管。高标准建设了全省首家有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全市乃至周边地区有机农产品提供质量检测服务。各街镇、有机蔬菜加工企业都建立了检测室,定期开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对基地实行“有生产规程、生产档案、产品品牌、检测设备、包装标识、龙头依托、管理责任人、技术负责人、质量安全追溯和微机联网”“十有”标准的规范化建设,有关信息可直接传输到市级监管平台,形成了完善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三是科技服务体系。开展农民大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起“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运行机制,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近几年,累计培训有机蔬菜种植核心示范户3000多户,辐射带动4万多户,提高了农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有机蔬菜基地分别通过了国家、OFDC和欧盟BCS、日本JONA等权威机构的认证。
以培强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开拓市场。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运作农业,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订单挂靠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拓展市场空间。目前,全市已发展规模以上有机蔬菜加工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投资的5家,外资企业投资的2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4万吨;挂靠外地龙头企业15家。一方面,巩固扩张国际市场。连年办好中国(肥城)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经贸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日韩农业国际经贸洽谈会、山东农产品及食品深圳展示订货会和山东名优农产品香港精品展等,广泛宣传推介,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不断巩固扩大,加快了肥城有机蔬菜“走出去”的步伐。另一方面,着力开发国内市场。加强品牌建设,组织有机蔬菜加工企业、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精心设计包装,提升产品档次,“小草屋”、“辘轳”、“乡乐园”等商标已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采取建立有机农业网站、在大中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措施,面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推介有机蔬菜产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国内大中型超市开展适销产品对接。绿源、银宝、佳禾等企业通过建专卖店和进超市专营,将肥城有机蔬菜成功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济南等大中城市,让广大消费者品味有机食品,享受健康生活。
以创新运作模式为关键,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创新经营运作模式,做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文章,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基地规模化程度,保持了有机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专业合作社模式。由村集体或街镇农技服务人员牵头,成立合作社,对外链接龙头企业,对内向会员提供技术、物资、销售等全方位服务。汶阳镇西南庄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基地760亩,入社社员236人,实行“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在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的前提下,实行农场化统一管理和股份制利益分配,收到了龙头企业放心、村集体收入牢靠、群众收入增长的效应。目前,全市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达到290多个,入社农户3.8万户。二是家庭农场模式。引导具有资金、技术、信息优势的种植大户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家庭农场,由农场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发展生产。王瓜店镇艳蕾农场由种植大户承租金槐村土地经营,面积520亩,以有机菜种植为主,年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三是企业自主经营模式。鼓励企业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获得土地经营权,直接发展基地。公司制定年度种植计划,雇用当地群众种植有机菜,由公司发放工资。这种模式投资少、风险小、易于群众接受,也便于企业管理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孙伯镇庄头有机蔬菜农场是泰安佳禾食品有限公司的实验生产基地,面积280亩,主要用于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亩均年收益在4000元以上。
以打造精品园区为引领,推进持续发展。着眼于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区的决策部署,聘请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未来农业研究所规划设计,突出“建设名优精品农业展示基地,搭建有机农业博览国际平台,开发现代创新农业特色园区,打造齐鲁生态农业旅游新景”的主题定位,以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所为技术依托,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民受益”的运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引入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开发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2.1万亩,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个部分。其中一期工程占地6800亩,主要建设现代农业展览馆、有机农产品物流园和优产农业示范园等七个园区,形成“一区七园”的格局。计划通过2—3年的努力,建成集生产、加工、科研、展销、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有机农业示范园区。
肥城有机农业远景发展目标和重点
“十二五”期间,肥城提出了“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的宏伟愿景,确定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在走向未来的征途上,肥城将瞄准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端市场,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有机化战略”,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统领,推进优势农产品向有机化梯次推进,把肥城建设成全国知名的有机农产品集散地,使有机农业这一增收富民的朝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发展领域向全部农产品拓展。按照全市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在抓好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有机林果、有机畜禽、有机粮食等产业,一个产业一条线,一个班子抓到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市场开拓向更加注重国内市场转变。把严抓质量安全、建立营销网络、强化媒体宣传、建设物流园区等措施结合起来,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内贸业务,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争创有机蔬菜发展的“第五个全国之最”,实现国内销量最大。同时,加快探索设施有机蔬菜生产,逐步实现产品供应由冷冻向时鲜、由季节性向全年发展。
产业链条向生态旅游农业延伸。促进有机农业与旅游业协调互动,加快发展有机农业观光基地,开发有机食品餐饮等项目,宣传有机食品文化,培植特色旅游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