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报道,6月30日,著名作家王蒙来到“大众讲坛”讲学,演讲结束后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有听众问到:学者余秋雨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学术明星,上电视比较多,您怎么看待他?王蒙回答说:余秋雨的散文不错,普及了历史文化知识,这没什么要说的,当然,如果他说的某一点有硬伤则另当别论。我也看到余秋雨在青歌赛上讲解文化知识题,我的感觉是,他少说两句可能会更好。余秋雨也受到一些批评,这也很正常。
作家王蒙对余秋雨在青歌赛上的评价是,“他少说两句会更好”。王蒙的评价虽然比较含蓄与艺术,但也足以看出,他对余秋雨的啰嗦点评也颇有微词。第十四届青歌赛虽然落下了帷幕,“雨声”也已远去。但余秋雨留给人们的话题,还远远没有消退。近年来,余秋雨为何招人烦,其实,就是他极善于上电视露脸,到哪里都是婆婆妈妈讲一大通,好像世界上就数他知道的东西多,什么都懂一样。这种感觉,在今年的青歌赛上尤为明显。
说真的,观众很想听听余秋雨的文化知识讲解,没想到听起来却很闹心。选手唱5分钟,余秋雨要谆谆教导10分钟,以至于每场比赛都得在23时后结束。对于余秋雨青歌赛上给他的时间根本不解渴,还不如为他办个文化艺术专场讲座来得实际!不少观众觉得余秋雨出的题目有些偏难,“很多关于年代、地点的问题,台下坐的大师们也不一定答得上来”。为此,余秋雨就喋喋不休地教导起来。 对于不少观众的质疑,作曲家徐沛东这样为余秋雨解围:“因为题目不是余秋雨出的,他只管解答,因此压力也很大。有的问题不是只有唯一一个答案,他就得细细解释分析……”
王蒙“他少说两句会更好”的善意提醒,并非仅仅是指余秋雨在青歌赛上的表现,其实他在平素的日子中也说得太多了。不甘寂寞的余秋雨,今年忙得有点马不停蹄。先是新书《我等不到了》出版,打破了七年前称《借我一生》为“封笔之作”的诺言;后又“被病故”,让网友对这一“邪恶谣言”的出处和性质浮想联翩,不得不在“含泪门”、“大师门”、“诈捐门”等之后再加上一扇“假死门”。看来余秋雨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总想用他的嘴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可是有多少人会买他的帐?最终落下个卖弄的骂名,甚至有人怀疑他的道德有问题。
记得在青歌赛即将结束时,主持人董卿特别代表全国观众向余秋雨致敬:“从您担任青歌赛综合素质评委至今,您的名字虽然是秋雨,但是还是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春天的温暖、夏天的酣畅、秋天的收获,还给观众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听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怪异,但也可见余秋雨对于青歌赛的收视率显得多么重要。也可能秋雨的啰嗦是受人指教的,用他的啰嗦聚拢人气,提升青歌赛的收视率,余秋雨就是青歌赛打出的一张王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