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刚弄明白:白岩松为何最烦“90后”这个词

(2009-10-29 09:17:13)
标签:

80后

落水儿童

青年人

词语

白岩松

分类: 杂谈 (话说天下)

    大约在前天,观看了央视《新闻1+1》的一期谈话节目。这期节目,正好是白岩松与女主持人谈论3名大学生救人牺牲值不值的问题。记得谈话中白岩松说,给3名救人的大学生冠以“90后”是什么意思,我一听到什么“90后”、“80后”就心烦,我最不爱听的就是什么后、什么后了。看后我就想,白岩松为何最烦“90后”这个词呢?现在,我似乎搞明白了白岩松为什么最烦“90后”这个词语了。

 

    印象中“八零后”、“九零后”这两个概念好像是从八十年代末,就是年代初开始盛行的,直到现在这两个词语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我是六年代初出生的人,以前没有听说过什么什么“0后”,就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我也随波逐流地经常使用“80后”、“90后”这些词语,没感到有什么不妥。那天白岩松突然说最烦这样称呼,这才引起的思考来。过去我们常说什么年代的人,主要指时间阶段,意思是那个时间段内出生的人。现在我们说“80后”、“90后”,其实是淡化的时间概念,而强化的他们的同类性。拿一个“90后”便把数以千万亿万的年轻一代统统归到一个箩筐里了,大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思。

 

    这次长江大学3名大学生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花一样的生命,他们都是19岁的青年人,都是19990年出生的。他们的事迹非常感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各大媒体都给予了热切关注和报道。笔者注意到,一些媒体都给他们冠以了“90后”的称谓。一家国家级大媒体的标题是:《3名“90后”大学生救落水儿童溺亡感动国人》,而南方一家大报的题目更是直接:《向90后致敬!》。这次大学生救人又把“90后”频频使用起来,也有人发出了“9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好像这几名大学生就是“90后”的一个整体似的。这样看来,白岩松的烦就有些道理了。

 

     三名19岁的大学生救人牺牲,不能说整个九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具有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里面肯定也有不愿意见义勇为的人。出生在同一个十年中的人,数以千万亿万计。他们出身、教育、经历、生存环境不同,遗传基因更不同,很难把他们装在同一个“箩筐”里去掂量。同样的道理,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中也有“自私、脆弱、犯罪”的人,我们也不能说“90后”就是垮掉的一代人。由此看来,我们惯于用什么后、什么后称呼他们,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正的。其实,一个人做好事,与什么后无关,一个人做坏事,也与什么后无关。希望我们今后不要再以什么后、什么后对待我们的青年人了。

 

    我认为,白岩松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我们滥用“80后”、“90后”,就会人为地把青年人和中老年人割裂开,形成一种对立,这样对社会不好,会造成思想和心理上的隔膜。奉劝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舆论界,不要再拿什么后、什么后说事了。最后,感谢白岩松的精辟见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