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中国“最年轻市长”周森锋的出现也就是一时的抓人眼球而已,民众因好奇而议论一阵子了之。没想到,自从6月21日周森锋全票当选湖北省襄樊宜城市市长以来,社会和网络的热议一浪高过一浪,周森锋也遇到了“人肉搜索”,周森锋的家庭背景、当选程序、甚至家人等等,都被搜索无遗,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到黄河不死心”的趋势。我担心这位“最年轻的市长”会不会成为“最短命的市长”,最终创造出两个“最”来。
这位“最年轻市长”的横空出世,必然引起大家的兴趣,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和官场任用的常理,人们怀疑这个市长的诞生过程藏有猫腻。在中国现行用人体制下,这种怀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周森锋的家庭背景。因为在现行的干部任用体制下,叫人们不怀疑、不猜疑很难。民众的追问是一种权利和义务,是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人民的市长,就有必要放在“阳光下晒一晒”,看一看到底有没有“瑕疵”和“污垢”,如果经得起照晒就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好市长,如果经不起照晒,早下台比晚下台要好。
民众和网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最年轻市长”媒体披露后,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森锋有没有背景。他的身世告诉大家,周森锋出生在河南省禹州市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直到现在,周森锋的父亲还在一座瓷窑厂里给人打工。看来家庭出身并不显赫,但是这也不能代表他没有其他背景。于是乎,一幅周森锋下乡视察工作,别人给他打雨伞的照片被搜出来,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人们不禁发出“最年轻市长没有力气打一把雨伞”的质疑和感叹,看似平常的小事,却多多少少给这位市长带来一些“污点”。
“打伞门”刚刚打开的同时,一篇题为《最年轻市长硕士期间论文涉嫌抄袭》的帖子在互联上被广泛转贴。周森锋涉嫌抄袭硕士论文,对此周市长至今没有回应,清华大学表示正在展开对此事的调查。如果真是抄袭的硕士论文,周市长的“文德”就会令人咂舌,其人品就会值得考虑,其官德就会大打折扣,市长的“宝座”就应该让位了。“树欲静而风不止”,今天网上又爆出周市长竟然抽“天价烟”,120元一盒的“黄鹤楼”,“香烟门”又缠上了“最年轻市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道人们还会搜出周市长的什么来。
周市长自己也感到社会压力太大,不愿意接受采访,不愿意面对舆论。这正好说明了“最年轻市长”的不成熟,既然愿意当市长就要乐于面对舆论和监督。其实,认真想想,大家都不是周市长的“仇人”,也不担心周市长夺去自己的位子和饭碗,为什么与年轻的市长过不去?说到底,大家不是对着一个周市长来的,大家关心的是用人问题和干部选拔的程序问题。说穿了,就是应该用什么人、怎样用人的问题,里面有没有腐败问题。
白岩松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对周市长的诞生提出了质疑,央视认为,周森锋的任用违背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政策方向,没有经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没有实行差额选举。就连周森锋一出大学门就是副处级,岩松也提出了不公的问题,难道一个硕士生就等于副处级吗?学历高就能官职高吗?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这样的“三门”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值得考虑。
有人担心,人们对周森锋的苦苦追问会断送这个最年轻市长的大好前程,会让最年轻的市长再创最短命的历史纪录。还有的人指责说,对最年轻市长的无情追问是中国人传统红眼病的发作,曝光打照伞和抄袭论文是拿社会的通病对周森锋个人的苛求。
我们认为,周森锋被推上了“最年轻市长”的位置,人们就有对这个位置的特殊要求和期望,周市长应该正确对待和勇敢面对,不要“躲躲猫”。有句老话叫做“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话放在周市长身上正好,希望周市长经受住这把“火”的历练。也希望这种选拔任用干部的方式,不会是权利运作的机器,而是民意的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