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home.news.cn/upfiles/040CE2A0.002C
明天就是父亲节了,我自然想到了我的父亲。人称“八十老翁赛顽童”。我的父亲今年76岁了,虽然还不到八十岁,但是父亲的性格脾气与年轻时完全不一样了,少了当年的豁达、乐观、自信,变得健忘、唠叨、任性、执拗了。我知道,这就是人老的表现,大凡人老了都会沾点这样的“坏脾气”。尽管如此,我依然深爱着我的父亲。
父亲年轻时很能干,有脾气、有主见、是我们全家的主心骨,就像一棵大树为我们挡风避雨。那时,我们姊妹三个都还小,母亲身体不好,全指望父亲撑起这个家来。后来,又操心给我们几个孩子找工作,娶媳妇,看孙子、孙女。现在我们都成家立业了,父亲也老了。父亲当了一辈子教师,做了20多年的中学校长。他担任校长的学校,管理得总是井井有条,从学校建设到教学质量都是全镇数得着的,深受大家的尊重。97年父亲光荣退休,离开了他一生为之付出的教育事业,开始步入老年生活。
刚退休那几年还不错,父亲喜欢养花弄草,养兔子、养鸽子,生活满有情趣的。近年来,父亲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思想压力突然变得大起来。每年需要住几次院治疗,平时也得用药维持,特别是顽固的血压和失眠,加快了父亲衰老的进程。腰板开始驼了,脚步也蹒跚起来,走路时头一直向前伸着,脸上的表情时常带着忧郁和无奈。岁月不饶人,时光催人老。昔日那棵挺拔繁茂的大树不见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棵老皮剥落、枝叶开始凋零的老树。每当脑海中出现这样的境况,我的心就会沉寂下来,一种难尽的悲凉油然而生。
人老是自然的必然,世间谁会永远不老呢?大概没有一个不老的人。我想人将老至,最幸福的事应该是身边有儿女的关照和孝顺。每一位老年人都不容易,人到了晚年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孩童时代。我的父亲也逃脱不掉这个自然的规律,现在的父亲就像一个老小孩,执拗、小心、唠叨是他老人家最大的特点。一天他要测量无数次血压,他要看着表吃药,他相信那些骗人的广告,他总是感到身体不是这里难受,就是那里有问题,不相信孩子们的劝说。为了降压和睡眠,他想尽千方百计寻求药方,今天用纳米杯饮水,明天穿磁疗鞋走路,后天又吃上了小中药。几乎每天就是这样生活着,担心着自己的身体。
电话成了父亲牵着我们的一条“耳绳”,我和弟弟、妹妹等都上班,不可能整天围绕在父母身边。除了家里安装固定电话外,我还给父亲、母亲都配带了小灵通,确保随时随地保持联系。于是电话就是父亲手中的“宝贝”。一有事父亲就打电话,父亲的电话特别多,拿药、买菜、要东西等等,反正几乎每天都要给我打电话,。有时深夜一个把我惊醒,有时刚刚躺下午休,电话就把我吵醒了,我给父亲开玩笑说:“你简直成了‘电话局’了”。父亲听了总是笑着说:“人老了,不打电话怎么办?”纵使父亲的电话再多,事情再多,我从来没有表现出一点不悦来,总是“有求必应”。父亲对我们的“服务”还是很满意的。
我对父亲的“多事”很非常理解的。人老了,往往考虑事情就很单纯、很简单了,想起什么就是什么。在我的心里已经把父亲当做一个“小孩”来看待了。他的幼稚、唠叨、任性是岁月还给他的童真,容不得年轻人说三道四,只有理解和照办。因为,我们老了也会这样的。我发现有些做子女的,最受不了的就是老人的唠叨和多事,这是没有理解老年人心理特征的表现,没有做到真正的“孝顺”。一个“孝”字代表着很深的含义,造字者设计得很有道理。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一个“子”,意思就是人老了,就需要子女们在下面“托着”、“抱着”、“搀扶着”,老人是离不开子女的。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文明和传统美德吧。
在对父亲的孝敬中,我有一点体会就是,真正的孝敬老人,并不在物质的赡养上,最难做到的就是在老人面前始终保持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非常难的,面对老人的“繁琐”,一次微笑可以,两次微笑也可以,但是上千次、上万次的微笑就很难了,能做到永远微笑实属不易。但是,我对我的父亲,从来没有表现过一点的不悦,不是说我是一个孝子,而是我理解父亲,也理解老人,只有让老人心中始终感到坦然,那应该才是他们最为幸福的事情。
父亲节来临之前,写下这些话,献给我的父亲。当然,父亲看不到我的文字,也不会知道我写这篇文章。但是,愿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父亲晚年幸福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