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德国人就没有青岛的今天”,这话咋有点奴才味

(2008-12-22 09:14:01)
标签:

青岛

奴才

文化

分类: 杂谈 (话说天下)

    今天,在半岛博客读到了两篇文章,一则是《为什么说青岛是文化沙漠?》,另一则是《从说青岛是文化沙漠引发的辩论》。这两篇文章均出自一个叫张百忍的博友之手,从文章可以看出这位博友是青岛本土人,可能是处于对青岛的爱而产生的恨,爱之深恨之切,大有恨家不起的味道。这种情愫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极力渲染德国的入侵,美化德国人的行为,贬低青岛自身的力量,就似乎是找错了感觉,给人造成一种崇洋媚外的嫌疑。

 

     文章说,“无论你有什么复杂的感情,都要感谢德国人。我们今日很难判断,如果不是发生在鲁西南的巨野教案导致的1897年德国军舰对胶州湾的入侵,岛城现在是否依然是一个因为海防需要而仓促设立的关口。可以肯定的是, 18991012,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青岛青岛才深印在中国的版图。并且德国人在规划城市的初期,对山形地势、自然环境都做了周密的考察。可以这样说,青岛能够有现在的种种风姿意趣,与德国人当年的苦心是密不可分的。”

 

     我认为文章作者犯了一个见物不见人的错误,或者说是一个见人不见心的错误。不可否认,作者说出了一些基本事实,那个时代德国人确实用了心、下了力,留下了一些“盗物”。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青岛人,应该首先要弄清楚德国人为什么要来青岛。是来走亲戚串朋友的吗?是来支援青岛建设的吗?是我们请来的帮工吗?我想这些都不是。据了解,巨野教案是满清政府屈从于德国政府的压力,捕杀了当地的作案民众,还同德国政府签订了租借胶澳(青岛的前身)99年,建设一条胶济铁路,并在铁路两侧30里范围,允许德国具有开采矿产权的不平等条约,德国人看重的是坊子和博山的煤矿。这是赤裸裸的强盗行径和侵略行为。当时,当地民众杀了两个德国传教士,德国就以此为借口,吓到了满清政府,掠夺了我们的半个山东,劫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我们中国人既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又失去了资源财富,现在提出要去感谢德国人,为德国人歌功颂德,这是不是有点奴才味?是不是本末倒置、认狼为友的荒唐之举?

 

    我不是青岛人,但也多次去过青岛,青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新兴城市。不但青岛人喜欢青岛,外地人也喜欢青岛。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不足,青岛也不例外。在我的眼里,济南是一位沉着、稳健的中年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青岛则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人,充满了浪漫和幻想。至于作者说青岛是文化沙漠,那就纯属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了。我不便说三道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能因为对青岛某些方面不满意,就全盘否定青岛,也不能因爱生恨,崇洋媚外,侮辱青岛。不管是爱,还是恨,我们都应该立足本职,为青岛的明天做些什么,这样我们才感到无怨无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