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买房差点“啃死”老母亲,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008-10-06 09:37:09)
标签:

杂谈年轻人买房

分类: 杂谈 (话说天下)

   据10月5日的《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市一位28岁的儿子要买房结婚,因为没钱需要父母“赞助”首付,可是因为是否该写借条而争吵起来,结果60岁的母亲被气得当场心脏病发作,晕倒在地。经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紧急抢救,老人侥幸脱险。据了解,现在在城市中,年轻人买房“啃老”的现象比较普遍,几乎80%以上的年轻人买房子依赖父母支持,“父母出首付+子女还贷”的模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买房的普遍模式。

 

   近年来,高昂的房价的确给新就业的年轻人带来很大生活压力,找工作难,找到工作买房子更难。他们结婚需要住房,又不能不买,给年轻人造成的心理和社会压力确实不小。这些年轻人一般都是刚工作三五年,结婚买房成了当务之急。但是由于工作不久,他们普遍无法快速积累财富,再加上就业后直接面临高房价、高房租的压力,使得大部分年轻人根本没有能力承担动辄数十万元的买房费用,这个时候只能向父母求助。因此,“啃老”,正成为房价不断上涨之后,出现的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加上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更会倾囊相助,所以情况更加明显。

 

    就说青岛这位年轻人吧。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商场做推销工作,准备今年结婚。10月4日中午,儿子跟两位老人提出,希望让他们能出50万元首付买套新房,然后再举办婚礼。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两位老人觉得有点吃力,就想跟孩子商量,能不能先买一个小一点的房子。但是儿子死活不同意,当场翻脸,硬说老人是死守着钱,不舍得给自己。后来,老人考虑到孩子结婚是个大事,儿子的母亲就提出个要求:给钱可以,但是要写个借条,以后每个月至少还1000元。要知道,儿子要50万元,这是两位老人的全部积蓄,考虑到两个人都有病在身,一旦发生险情连救命钱都没有了,所以要求儿子“打借条还钱”,也是希望能够激励一下儿子,让他能够攒钱。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儿子当场暴跳如雷,把桌子给掀了。看着儿子有动手打自己的迹象,老伴一激动,“咕咚”一下就倒在地上晕了过去。大家都被吓坏了,赶紧拨打120将她送到医院抢救。经医生检查,发现老伴是急性心肌梗死。经过医生多方抢救,老母亲才侥幸脱险,保住了一条老命。这位儿子因自己买房,差点把自己的母亲“啃死”啊!

 

   我们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不容易,升学、就业、买房、结婚等等,面临着很多方面的压力。但是,父母就容易吗?做父母的也很不容易,甚至比孩子们更难。从孩子呱呱落地那天起,就有了操不完的心。特别是,孩子上了大学之后,父母的经济压力就越来越大了。这时的年轻人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啃老族”,父母不但要给孩子缴纳高昂的学杂费,还要支付生活费。然而,许多大学生攀比跟风,电脑手机一应俱全,穿戴要名牌,交友摆阔气。可是,这些所有花费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啊!好容易盼到孩子大学毕业了,找工作还要花钱,有了工作买房子要把父母的“老本”都搭上。父母的积蓄就像海绵里的水,任孩子们一挤再挤,直到榨干为止。

 

   大凡父母的钱都是他们从年轻时就开始积攒起来的,是一辈子的积蓄,某种意义上是自己的防老基金。人老了,没有能力挣钱了,而身体也逐渐老化,往往这病那病也找上门来,需要花钱治疗。如果孩子们把父母的积蓄都拿去买房,老人怎么办?青岛那位儿子张口就要50万元,不给就大发雷霆,做父母的能不生气着急吗?我们发现,像这样买房“啃老”的事情还有不少。现在买房子的年轻人很多,大部分都是家里的老人给首付,有的还要拿出几万元钱,给新房子装修。当然,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孩子买房度过难关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地“啃老”不不对了,年轻人也要多为父母想一想。

 

   当前,年轻人买房“啃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调查,现在有80%以上的年轻人买房,需要父母支付首付部分。年轻人买房的压力无形之中就转移到父母身上,给老人带来不少苦恼和后患。对此,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认真研究解决年轻人购房难的问题。一是政府要尽快出台有关政策,给年轻人买房解压,二是年轻人买房要理智,量力而行。不久前出炉的《南京市新就业人员住房调研报告》显示,职场新人有一半以上租房居住,买房的仅占26.5%,而其中73.26%的购房者首付款由父母承担。因此,年轻人暂时买不起房子,可以先租房,再买小房,后住大房子。这样做,首先给自己解压,再为父母解忧,营造一个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