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岛都市报》又一批见习记者转为正式记者了,除了为他们祝贺之外,我很乐意关注他们的见报稿子。在了解了他们报道的新闻事件之余,还喜欢探究他们发现新闻的观察力和思维方式问题。可喜可贺的是,他们中不乏一些“初出茅庐不怕虎”的佼佼者,尤其是新记者葛楠、娄花、孙丰欣等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们见报的稿子大、角度新,更令我赞赏的是她们的新闻发现力已初露锋芒。
我没有做过记者,只是前些年做过基层通讯报道员,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也养成了关注新闻的习惯。我在平时读报的同时,也常常站在记者的角度上分析新闻事件和新闻稿件。最近关注《半岛都市报》比较多,在感受本报一些老记者写的鲜活的现场新闻的同时,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些年轻的新记者身上。我发现一些年轻的新记者往往“语出惊人”,常常写出一些很有分量头的大稿子。比如近两天记者葛楠、金秀清采写的《近期岛城扬尘咋这么多天气干燥扎堆施工是主因》、记者娄花、殷红艳采写的《六成区域居民难享暖冬供热站‘落脚难’拖了后退》都上了报纸的头版头题,还有记者孙丰欣和孟琳达采写的小区物业收费难的系列报道,也登上了报纸的重要位置。透过这些稿件足以看出了这些年轻新记者的新闻洞察力和新闻敏感性,以及驾驭新闻稿件的基本能力。真可谓“后生可畏”,潜力无穷!
一个个年轻的新记者,刚刚踏上新闻之路,何以能写出如此有价值的重头稿件?这当然与她们的新闻基本素养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她们具有很强的新闻发现力。就拿记者葛楠来说,最近岛城的扬尘比较多,这应该是岛城人都感觉到的事情,岛城的记者也同样都生活在岛城的天底下,而那么多媒体的记者却没有去思考、没有去采写。反而两个年轻的新记者去发现了、观察了、调查了、思考了,写出了人人见到而没有想到,出现在眼前而没有思考的一个事关大局、事关岛城人生存质量的大问题。其实,这就是一个记者发现力的问题,她们做到了“见人之所未见”,避免了“视而不见”的现象。记者葛楠前段时间采写的《沿海酒店对彩纸礼炮说不花瓣礼炮受到新人青睐》一稿也很能看出她的发现力和观察力,这种现象往往不太被人注意,更不会去考虑彩纸和花瓣的区别,而葛楠就观察得很细致,发现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写出了一篇好稿。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新闻的发现力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新记者,往往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发现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什么是“发现力”?“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如果说发现是看到前人没有看到过的事物、找到前人没有找到过的事物,那么,新闻发现就是把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的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有些年轻记者不会去发现新闻,找不到新闻线索,我认为主要是没有养成很好的观察意识,或者不会观察。她们的观察意识还不那么强烈,观察的范围还比较狭窄,观察方法也有待改进。我们讲的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不能像一群看热闹的人那样漫不经心地瞟上一眼。在采访和调查研究中要想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必须有意识地观察、集中精力观察、随时随地观察。 再就是她们看得多,想得少,在眼睛和大脑之间缺少一根连接线。换言之,就是只观察不思考,或者不会思考。对于看到的事物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形不成自己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思路,缺乏积极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结果是许许多多的有价值的新闻都从自己眼皮底下跑掉了。就说半岛报吧,我们不难看出,有的记者手里的新闻线索一大把,每天都有三两篇甚至五六篇稿子见报,而有的记者三四天甚至十几天都不见一篇稿子出来,这就是记者发现力的问题。
当然,一个记者的发现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积累学习的过程。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理论素养、生活领域和创新意识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希望半岛报年轻的记者们不断培养自己的发现力,尽快成熟、成长起来,为《半岛都市报》的创新和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华。我们相信,《半岛都市报》“精彩源于创新”的办报宗旨,一定会在年轻的新记者们当中生根发芽,硕果累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