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过后话敬老——我的一点体会
山清水秀
昨天是重阳节,也是老人节,我忙着陪了单位的老领导、老年人吃饭、说话,又要陪着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吃饭,啦家常,老人们都很高兴。今天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到底该如何孝敬老人呢?尤其是自己家的老人。
其实,我还是觉得《常回家看看》那首歌词写得好,“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这些歌词真正道出了当今老年人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就说我的老父亲吧。我父亲今年72岁了,是一位退休老教师,高级职称,月工资1600多,和母亲两个人一起生活。三年前,为了让老人家安度晚年,我们兄妹三人集资为父母在新城的建设小区购买了一套82平米的崭新的楼房,把二老从乡下接到城里居住,老人家感到很是满足。我们也方便了许多,我与父亲的住处相距不太远,骑自行车15分钟的路程。每周我可以去两三次看望父母了。可是,近两年父母都换上了高血压、冠心病,特别是父亲的病情一直不太稳定,又加之父亲常常小心谨慎,他稍有不适就给我打电话,我接到电话从不敢有半点的马虎和怠慢,总是飞驰而去。给他说说病,开开心,常常是不吃药也就一会儿就好了。我想,老年人其实很多时候需要的只是一句贴心的话,一次心灵的慰藉,一场家常的聊天。
我也听有些老人说,孩子一两个星期打不了一个电话,有时老人给他们打电话,可说不了几句话孩子就要挂电话,让老人无可奈何:“我们真是空巢又空心啊!”老人们常常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见不到儿女们,他们真的是既空巢又空心啊!你若不信,等我们老了的那一天,你可以尝尝盼望儿女的心情了。
孝亲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但是如何尽孝?让老人生活无忧、就医有保障算尽到孝心了吗?我从对父母的孝敬中体会到,这是远远不够的。孝道讲求无违、有养、有敬,如果说“有养”是基本层面、物质层面的东西,那么“无违”“有敬”就是精神层面的关怀。如今做儿女的往往是“有养”不难做,“无违”和“有敬”常常就做不到,很多时候,还在那里埋怨老人唠叨嘴杂,闲事太多。这是不理解老年人的表现。
老年人更需要精神慰藉。有道是孝以心论,老人不在乎你给多少钱,他们需要的是儿女的温情、精神的关怀。有些老人感叹地说,自己吃穿不愁,孩子定期给赡养费,但是“心里老是空空的”。我希望我们做晚辈的,要尽量多地挤出时间来,带上妻子,领着孩子,多到老人家里坐坐。给母亲梳梳头,给父亲揉揉背,对父母而言都是莫大的安慰,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让父母孤独自处,寂寞老去啊。
最后,我们都要记住一句话:有一天我也会老。
我的精彩博文导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