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语·少年阅读季
(2011-01-06 13:13: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熟事 |
本文应山西《语文报》编辑之约而作,近期请勿约转载。
我父亲是个读书迷,家中书柜藏了不少书。大概在我小学三年级时,他无意中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我引到书柜前。比如,我父亲跟子女们最愿意讲的是《席方平》,小孩子愿意听鬼故事,听了多次,我也听不够,总缠着他讲。他看我这样,便指着书柜说:“这故事在那里的一本叫《聊斋志异》的书里。”我赶紧找出早已破旧的书磕磕绊绊地去看。那本书破到封面封皮都没了不说,里面的文字用的都是繁体字,我连猜带蒙地将书看了无数遍。最后,书破得都快零碎了。
我家一共六口人,只有我和我父亲喜欢读书,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个“知音”,他从不管我读的是什么闲书,我也撒开欢儿去看,逮到什么书看什么书,根本不用担心家长管教。只是晚上,为了不影响和我一个房间的姐姐睡觉,我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有时会看到下半夜。尽管我这样看书,可根本影响不到我的所谓学习成绩,该考前面依然是前面,因为我能做到上课不想这些书的事。
我看书不“白看”,从小学起就用读书笔记,里面摘抄的除了精彩段落和好词好句外,我最愿意记的就是多音字。许多字连老师都不知道是多音的,我的本子里都有。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声音还算好听,老师喜欢上课叫我读课文,我怕读错每一个字,便格外注意这个。直到现在,我仍然有读书笔记,当然记的内容和以前的不一样了。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特愿意大声地朗读自己喜欢的书,而且要模仿着书中各个人物的语气地去读,这个时候,我把自己想像成配音演员。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后才知道的,那就是有助于了解书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心理状态,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我看书很杂,不光名著,上高中的时候,还迷上了琼瑶小说。但不管怎么迷,我也不买,要么跟人借来看,要么租书看,这类通俗小说没有收藏价值,看完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我能一天看三本。现在回想起来,我一点不觉得琼瑶书白看了,没有收藏价值的书不等于没有其他价值,几十本书看完了之后,让我树立了正确的恋爱观和亲情观。书就是这个样子,喜欢就去看,喜欢才能陶醉,才能在人生经历中靠大脑自动筛选的过程接收里面有用的信息。
不过有一件事倒真是我做错了。我上高中时迷上了填词,买了好多古代诗词的书看不说,也写了好多首古体诗词,拿给古典文学底蕴深厚的历史老师看,他沉吟半天,才说:“填词不是那么简单的,起码你不懂古代韵脚,要学起来相当的难,你现在没有时间,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我听了他的话。直到上大学中文系,才明白老师那么讲的含义——至今的中国都没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如何写古体诗词,古体诗词的平仄规律用的是汉字古代的读音,而不是当代的,一个高中生去钻研,需要的知识是当时根本无法掌握的。
书看得多了,表面上的我有些“呆”:不爱说话,喜欢独处。其实,我一点也不感到寂寞。那有什么啊?许多书陪伴着我,里面的许多故事许多人物在围绕着我,我在思考他们。书丰盈了我的内心世界,为我打开了这个世界的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