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过客
(2009-04-29 19:39: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熟事 |
上世纪后期,我进以前的单位没有几天,就有自己肯定是短期“过客”的感觉——在一个相对大的环境中,如果你缺乏认同感,又不想成为“尸体”,首先想的和做的应该是保护自己。说来也挺奇怪的感觉,可接下来的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互相的严重伤害换来的是所有人的不快乐,甚至连最起码的职业尊严与保障都没有。我很敏感,这是肯定的,否则成不了作家。现在如果有过去的同事问我当年的事情,许多我回忆不起来,包括比我呆的时间更短的一些同事的名字。还有一些发生的所谓“大事”,我都需要别人提醒才能想起模糊的大概。
呵呵,“过客”嘛,没有多深的爱,当然也没有多深的恨,记那么多干嘛呢?
作为一个没有一见钟情的“过客”,我把自己的工作和个人追求安排得很惬意:单位离电影院很近,几分钟就到,喜欢看电影的我常常拿着沏好茶水的保温杯一个人去看电影,而且专挑舒适的情侣沙发坐,电影结束了,我的茶水也喝完了,回去工作;以尽快的时间给自己定位将来事业的方向,而且个人要有把握的能力,那就写作吧,写得好不好,出不出得了名全在自己,不关旁人的事,这是爱好,又有的利图,有的名出,何乐而不为?我的《钻》便写于此,写作时还受邀去了趟武夷山,玩够了乐够了回来继续写,连思路都没被打乱;交了许多同道朋友,十年过去后,还留下一些经常来往的,现在回忆起和朋友们相处的时光,仍然觉得很美好。
我这名“过客”在家不想单位的事,在单位也经常走神,处于一种疏离和游离的状态,如果没有自我的某种坚持,日子会过得很无聊。我没,生生地过出了情趣。比如,炎热的夏季,等小孩睡了以后,我和老公穿着家常衣服和拖鞋,逛家旁边的夜市。记得我那时有件水洗布淡蓝色连衣短裙,很凉快,白天干家务穿,夜深出门穿。夜市什么都有卖的,街道两边又是各种小店,盗版书、粗糙的瓷器、日杂用品、种类繁多的吃食,甚至有旧衣物,我常买的就是书和小工艺品。逛够了,就找一间烧烤店,要瓶啤酒,夫妻对饮对食。夜市近子夜才散去,我俩就趿着拖鞋回家,亲亲熟睡的孩子,才躺床睡去。我还特意买了一顶大帐篷,一家三口提满吃的喝的上海边,一呆就是一天,当时我还不会游泳,基本属于“看包”的,便拿书去,他们下海,我在岸边帐篷里看书。我那时挺能熬夜的,一宿万八千字地出来,早上照样带小孩跑步和做早餐,然后上单位,中午吃完饭回家睡觉,一直到小孩放学。
那个时期真是很奇怪,我见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人以及听闻他们的生活,开始觉得新鲜,很有兴趣,后来就烦了——人世间这么乱啊?我在个人和他们之间自觉地修起一座“长城”,蔽开他们对我可能产生的影响。现在好了,我几乎见不到那些,见的多为学生、家长和老师,“长城”也自然让它坍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