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书事与碟事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事 |
到安徽时,我就在包里放了日本小说《文学部唯野教授》,这是一本融故事情节与文学理论在一起的书,幽默风趣,只是我读得很慢,到现在还没看完。
在合肥认识了当地作家赵焰老师,回来便上网搜了他的《晚清有个李鸿章》,一看便放不下。我觉得好久没看这么“男性化”和“正经”的历史文章了,真是过瘾。在这本书里,赵老师仿佛成了精,站在离那段历史有一定距离的对面,上下前后左右尽可能客观地立体地去看,通过李鸿章这个人对国民性有所揭示。赵老师在后记中说:“我一直认为,如果要列举中国文化一个最致命的软肋的话,那么就是它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和忏悔,缺乏这种忏悔的精神和习惯。这样的反思和忏悔,应该是与人自身那种具有无限深度的自省相连的。而在绝大多数问题上,这个民族很容易坠入情绪的蛛网,坠入是非纠葛之中;即使是反思,也只是那种浅层次的、一种情绪和功利的总结,很少有那种真正的、平和而有深度地对于内心和人性的挖掘和警惕。而且这样的思索又极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派别、立场、权力或者别有用心的阴谋左右。这样的状态,使得我们在五千年不算短的文明史中不断地犯着同样的错误,缺少实质性的进步和飞跃。”是的,我们这个民族缺乏宗教精神,缺乏忏悔和自省意识,缺乏理性的思考能力,缺乏对秩序的认同。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对“文革”产生的原因有些兴趣,进而想明白究竟我们这个民族有哪种特性才能允许它在这个国家发生?这肯定不仅是当权者的问题——我们的国民为什么那么容易被煽动起来去革文化的命?
昨天,在卓越网上订的书到货——说是不买书,这跟说我以后不吃饭了差不多。一共三本书,《青铜葵花》曹文轩、《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小道可观(洁尘的女人书Ⅱ)》。我把《青》留在单位看,这毕竟和所从事的工作有关;晚上就翻完了洁尘的书,里面的内容我基本上都在她博客上读过;《俳》准备早上起来看。
至于碟,好久未看。昨天中午,看了《海角七号》,我无法像媒体上宣传的那样沉浸在片子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我都进不了戏,直到结尾范逸臣开始唱歌了,我才投入进去。但是,我还想重看这部片子,这是一部诗意的片子,是一部向充满梦想并坚持不懈的小人物致敬的片子,是一部起码尊重观众的片子。里面的歌曲《国境之南》非常好听,已经下载了。
还有部长片,就是我在电视上一直没看完整的《搞笑一家人》,碟片竟然是我儿子买给我的!呵呵,在不大能在户外走动的冬天,这是一份温暖和快意的礼物。我不急着看——深冬尚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