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电视,瞟了几眼《新结婚时代》,立刻明白了王海翎的三个婚恋剧为什么会深入人心——她用非常具有质感的触角去触摸现实生活,然后把它们尽可能原貌地展现出来,有些像池莉,“深浅”恰到好处。我想起了王海翎做客“艺术人生”时说的话:“我不适合婚姻。”还有,大意是: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了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冲这话,我喜欢上这个坦率的女作家。
爱情理论似乎很简单:我爱你,想嫁(娶)你,你同意,然后我们结了婚。好像婚姻就是两个人的事,但是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婚姻是意味着是和另外一个家族扯上了没完没了的关系,不应该叫“婚姻”,应该叫“婚姻关系”。好处肯定有,诸如社会关系网扩大,有的事以前光靠自家办不了,结婚之后好了,多了许多社会关系,事情就办了;经济出现短缺局面,另一社会关系慷慨解囊,拔刀相了助。坏处就是,比如我这种文化人,会觉得爱情受到了侵犯,宁可不要那种社会关系的帮助,也要保持婚姻中应有的爱情的独立性,这样的人容易受到垢病。幸好我现在练就了无视所谓社会所谓道德的约束的本领,只重法律。
我记得在我的婚礼上,除了伴娘是我的同学(她还是我的亲戚),全是双方的亲戚和父母公婆一干人等的同事朋友,老公单位在外地,同事没来;我大学刚毕业,尚无同事可言,后来我们在老公单位又补办了几桌酒席,才算见到了“自己人”。那时我就觉得,婚姻和爱情似乎从此以后一点关系都不会有了。果然,当了人家媳妇,面临的并不是和老公的问题,而是如何和双方亲戚重新建立一种关系的问题,我头昏脑胀,开始埋怨自己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慢慢发现,你永远无法做到完美,于是我走向另一个极端,宁可不去特别处理,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逼急了,我也会仗着牙尖嘴利拼命立于不败之地,没办法。如果达到所有人的要求,不累死,也要尽早地自杀去,而且绝对要含着笑地去赶赴天堂。
说来也怪,所有的人,包括我娘家的人从来不去要求我老公做什么,所有的要求都只冲我一个人来,累得我一米六五的个子,最胖时也就是102斤。这事我经过“严密思考”,绝不是因为我比我老公差,大家都来要求我,事实恰恰相反,是因为我比他能干,比他反应快,必要时会语言表达,也会具体工作,而我老公,两样都不占。这公平吗?如果你什么也不干,你只有一个毛病——懒;如果你干得多了,那么毛病的名目可就如国民党的苛捐杂税那样繁多了。
后来看妇女类纪实类期刊登的那些如何处理夫妻、婆媳、姑嫂一类的文章,我一概嗤之以鼻,没一个说到点子上的,都是些皮毛,对这个人管用,对另一个人可能就不管用。
如果要婚姻关系中的爱情纯度增加,最主要的是尽快有自己相当的物质基础,首先不靠人,其次你可以有实力去帮助人,并且这种帮助是要有原则性的。我有个朋友对我说过几个字,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救急不救贫。
人到中年了,我不会像以前那样,毫无事实根据地说看人家美国人的婚姻!因为我没见过实例。但我心里,是会飘过这么一丝念头的。前年,《绝望主妇》播出之前,有那不长脑子的制片人请我写中国版的《绝望主妇》,意思是跟风而行,也能成功。我一听剧情,马上判断出:这个剧在中国不会火的。美国人的婚姻和中国人的婚姻太不一样了,中国人无法理解他们的烦恼,那里面有同性恋、虐恋、援助交际、吸毒什么的,而中国人的婚姻问题最重要的不是这个,是跟双方家族,也就是两大社会关系如何相处,应该火的就是《新结婚时代》这种题材,或者也可以说是韩国的家庭伦理剧。
中国式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太过自我陶醉感情不顾其他固然不好,但天天想着如何讨好婆婆和丈母娘之类的社会关系,那婚姻真不如别叫婚姻,不用通过法律,干脆成立个“互助社”好了。
婚姻一定有它的弊病,婚姻是人们想着生活得更好而结成的一种关系,它应该是目前社会最合适的一种把爱情固定的关系。但中国式的婚姻关系,比较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也确实比较复杂,比较没人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