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QQ,看见一个跟我做版面的高三毕业生在线,聊了几句,她说了一个字:爽!这是指考完的感觉。
我当时高考完,没这种感觉,因为担心成绩。那年代的高考,应该比现在难一些,分母大,分子小,中考时就刷下一大批人,然后再去征战高考。我记得当年文科毕业生录取比例是十五比一,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好样的。说起来,我的运气不是太好,中考时,只差0.5分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然后上了两年制的普通高中,而重点高中则是三年制。第一年,高考失利;第二年读了补习班,考上中专,我爸没让我去;第三年才考上大学。我当然担心这第三次高考不中,如果连中专也没考上,那我差不多会精神崩溃!虽然这么不顺,但我感谢高考,因为这个制度给一个后来无权钱背景的人一条好出路。我那时毕业还是包分配,最次的也是去当中学老师。我进的是机关。六年后,我从吉林省一个县级市奔向大连,找工作意想不到的顺利,中文系本科这个学历是绝对优势,否则连媒体单位的大门都不给你开。我不想求人,可能想进媒体也无人可求吧,全凭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剪辑和学历。我想过,如果我在没有学历的前提下还想进媒体,那就得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得需要相当辛苦的奋斗,事实上我的作品并不是很多,都是大学实习时的作品,豆腐块之类的消息报道,拿去给老总一看就成。然后,我才写大量的文学作品。
我曾经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讲一个农村孩子如何通过高考,大学毕业后又考硕士留在上海的故事。看完后,我差一点哭了。我是一个小县城的人,那座小城市骑自行车转一圈可能也就一个小时,我比他的经历要轻松些,我是随军跟老公到大连的。但是,坐在咖啡厅里喝咖啡那也是我三十岁之后的事。
一定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喝咖啡,一定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闲钱到咖啡厅里喝咖啡。我并不怎么喜欢喝咖啡,但现在,我时不时地就到咖啡厅里喝咖啡,还吃饭。我要的就是那种滋润的感觉。我最喜欢的就是三两好友坐在咖啡厅里,边吃喝边聊。一度,我是“伪小资”的狂热追随者,现在应该算是“真小资”了。
如果没有高考,我就没有学历;如果没有学历,我老公可能会看不上我,我就不能嫁给他,也就不能跟着他到大连;如果到了大连,我没有学历,就可能干不上我热爱的工作,即使写了东西,也不见得懂得如何去按照某些规律写作(这个挺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然后顺利发表和出版,估计也不大会去咖啡厅里喝咖啡。再多说一句,我喝咖啡的钱都是稿费,从来不拿工资上咖啡厅。
我不像一般的中年人,尤其是那些孩子学习成绩不佳的家长们,对现行教育制度总是满腹牢骚,我觉得这毕竟是目前相对而言最公平的一种竞争形式,它给了个人奋斗的一种契机。
我倒是常想,如果回到中学时代,我一定加倍努力学习,考上最好的大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