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发飘飘

(2007-03-05 08:34:43)
分类: 闲事

1

我对穿着打扮一直到现在就这样——不是没有兴趣,只是不浓。尤其是对于头发,我不喜欢经常改变发型,不喜欢烫发。于我而言,似乎跟所处的时代并无关系,个人趣味而已。

我喜欢长发飘飘,像忠情的望夫石,很多年,一直喜欢。

都说人到中年再梳青汤挂面的长发不好,这于我无碍,我的头发天生有些卷曲,经过美发师有意的修剪,勾勾弯弯很自然,像烫过又修过的头发似的。

长发飘飘是关于个人癖好,也关于那些来自于青春特殊的记忆。

小学和初中,我一直梳着两根短辫子,辫梢往肩头那么一搭,自己不知道美丑,也不在意。初中时,日本女生的学生头流行起来——刘海铰多铰齐,头发下端里层铰的要比外层的短,这样一来,发尾就有些自然往里弯,头发长短有搭在脖颈的,有搭至肩头的。我觉得很漂亮,只是欣赏,并不实施,我们老师只喜欢自己的女学生梳两只羊角辫或编辫子。班里有个个子最高的女生,头发乌黑油亮,有一天剪了个日本学生头,特别好看,引得别班的学生下课时也来看,她本人却被老师当众喝斥,话很难听,她好几天都抬不起头来;还有个女生在开运动会时,梳马尾头,也被老师当众责骂。这两个女生长得都漂亮,穿着打扮一直引领班级服装的潮流。因为身边这两个敢于“创新”的人,我对头发有了多一些的关注,可除了上述两种发型,再加上社会上结过婚的人才能梳的烫发,当年的我还能看过什么?想像力基于生活。长发飘飘(初二的我也只敢在照片里披着长发)

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的东西,可以书本上寻找,这叫间接经验,政治课上讲的。我最感兴趣的是读书,上学读课本,闲时读名著,很多名著我都是中学时期读的,中国古典名著读得要多于外国名著,像《红楼梦》,初中读了一遍,高中读了一遍。我喜欢古代女性的堆云髻,找到很多古代仕女图片,拿铅笔照着画。我只画头部,用心在画头发上要比用心眼睛上甚。

青春期的情感萌动始于头发,起因是高中时看了琼瑶的《在水一方》。我看到的这部小说是刊登在《台港文学选刊》的连载,而且连载才是第一期。《在水一方》里对主人公杜小双的头发是这样描写的:“帽子一卸下去,小双的一头乌黑的长发就披泻下来……”琼瑶的小说给当年处于青春期的我一种爱情新概念:原来爱情可以是这样,不是祝英台和梁山泊这类不可触摸的古典爱情,也不是安娜卡列尼娜类不够纯洁但也可以称作爱情的爱情,更不是父母只言片语的教育中告诉我们的极其古板一切指向婚姻并带着现实功利色彩的所谓爱情,中国当代的小说我读得很多,但同样找不到那种适合自己的,在对爱情前景展望中可以出现参照物的爱情。只有琼瑶告诉我,爱情可以如此“小”地去表现出来,并让处在青春期的我深信不疑。再看琼瑶的其他小说,女主人公多半是长发飘飘。

用琼瑶的口气去说就是——无可救药地,我爱上了长发飘飘。

但是飘飘长发,我忙得只有在大学时期才有心情梳上。

2

我一直清楚地记得知道琼瑶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可以从录像带上看到的那种喜悦心情,像发现爱情那样,激动且慌张。长发飘飘的美女,我心中的青春女性榜样可以目视而得。大学旁边的录像厅一元钱可以看四个带子,一天之中循环着放,也就是说,如果有可能,你就可以花一元钱从录像厅开门看到打烊。一看到录像厅门口立在地上的小黑板上用粉笔写着有根据琼瑶小说改编成的电影预告,我就和一个有同样趣味的好友去看。大四最后的日子,有个我俩看录像的小段子:四个录像一上午肯定看不完,中午还要吃饭,如果出来再进去就得再花一次钱,我俩和把门的小伙装可怜地说:“我们要去吃饭,回来再看,行不?求求你了。”小伙想了想,才同意,我又说:“你要记得啊,我穿的是白衣服,她穿的是绿衣服。”吃完饭,我俩又迫不及待地上录像厅。很快,这个录像厅的琼瑶片我们都看过了。好友是当地人,对当地的地形较熟悉,她又在市中心发现一家录像厅放我们没看过的琼瑶电影,于是,我们坐上公交车去看。长发飘飘(大学时期)

琼瑶电影用影像方式告诉我:有一种青春美女和我过着不一样的生活,而她们的要比我们的高出许多,我们的是灰灰的,呆呆的,她们的既浪漫又美好。她们的生活方式我非常地羡慕。所以,与其说是看琼瑶电影,不如说是去看一种外在时尚内在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好比现在的女性看时尚类的杂志,看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

个人眼中标准美女的形象在我心中潜意识地定格:明眸皓齿,长发飘飘,身体纤细颀长,爱穿裙子,一走路,裙裾和长发一样地飘飘。大学时期,除了第一年赶时髦烫着三七分缝的短发外,我就一直长发飘飘,飘出了如今关于大学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长发飘飘的港台电影明星,我最喜欢的是吕秀菱。吕秀菱弹得一手好琵琶,她的气质充满了古典韵味,脸庞圆润,眼神柔情似水,还有些忧郁,身材颀长。我不太喜欢青年时期的林青霞,她的眼神凌厉,说话的声音对于一个演琼瑶电影的人来说,语速较快、语音尖利,这算是“毛病”,她中年以后的气质呈现出平和和雍容之气来,我才喜欢上她。而林凤娇则有些土,满足不了我的想像力,一直排除在外。对于二林,这里我说的“不喜欢”,那只是相对于吕秀菱而言。如果是真正的不喜欢,那我连她们演的电影也不去看就好了。对后来看到的那些没演过琼瑶电影的周慧敏、杨采妮、王祖贤我也是喜欢,潜意识里就是因为她们的长发。长发飘飘(吕秀菱)

飘飘长发并不只是清汤挂面式的简单,也会有小小的变化,比如,长发的两边可以梳上两条小辫子;带刘海的长发呢,刘海会烫成卷发;长发的发缝有中分、三七分、四六分,也有的干脆把长发拢到后头一梳了之,连发缝都没有;还有的在头发边上别上漂亮的发卡。

3

青春记忆是非常顽固的,当我自己自30岁起正式提起笔来写东西的时候,我对自己肯定的女主人公,也会写她们是长发飘飘的。第一部长篇里的女主人公林雨馨,就是长发。长发飘飘(30岁时)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聊起什么是美女,他对我说,你的美女怎么都是长发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审美趣味。

现在想想,长发飘飘带给我的不只是一种发型,更有人生观和爱情观上的指引,这对我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坏的影响方面,比如,我在该读某些书籍的年龄错过了,大学时期软性书籍读得多,硬性作品读得少,有的书当时可以看到,但主观上厌恶里面那种不具有“长发飘飘”代表的纯情意义的内容,便搁置一边,现在去读,无法进入痴迷的状态,像马尔克斯、杜拉斯、萨冈,这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可能是个损失。一个好的影响便是我的个人生活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处于一种“狂乱”的状态,没有一些写出好小说的好作家们曾经有过的或一直处在的相对于一般人而言的非正常状态。我喜欢过带有美好理想色彩的生活,甚至有些“情感洁癖”,不会因为写作而把个人生活搞得一团糟,那样我无法忍受,如果因此我最终也没有大成就,我绝不会后悔。我能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好了,没有必要为了表达而去身体力行。当然这种想法我只需要自己去想就好了,同样也没有必要去指责有的作家与我不一样的想法与做法。最好的影响便是,我从来就不用父母多操一点心,青春期也没有叛逆的心理或言行,我比他们想像的还要稳妥;现在则使老公和孩子安全感都极强。反正,谁都不用担心我会做出“出格”的事来。

当然,我早就意识到,“长发飘飘”所指向的过度纯洁爱情观念很不现实,基本上不存在,即使存在,那时间也会极其的短暂,有可能只是一瞬间。但,那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人连梦想都没有,只剩下对现实的妥协与认同,人生,起码是我的人生,不是更没有意义吗?

4

这篇小文改了三次题目,第一次题目叫“怀念长发飘飘”,写到一多半,决定,叫“纪念长发飘飘”,还是感觉不对,“纪念”也是“怀念”的意思,不过进一步而已。索性就叫“长发飘飘”。

我无所怀念,自己至今仍是飘飘长发;人生与情感观念上,除了更加宽容别人与己不一样的想法与作为,仍是长发飘飘所指向的观念。

长发飘飘(前几年的我)

                                                                 2007-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