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发现我编的《民间中医董草原》(广州出版社,2006)一书,作为中医癌症理论的代表作之一被引用,这里予以转录(括号中的文字为本人所加)。但作者对这一理论的概括失当,甚至是错误的。
中西医各有二种相反的肿瘤理论
对于癌证的成因和治疗,目前中西医各有二种相反的理论,以下介绍如下。
1、中医癌证形成和治疗的二种理论
中医对癌证形成和治疗有二种理论:一种认为肿瘤是热毒为患,癌细胞等于热毒,治疗需要清热解毒。另一种理论认为癌证是阳虚寒凝,治疗应补阳活血化瘀。以下分别分析这二种理论。
第一种理论认为,肿瘤是热毒为患,癌细胞等于热毒。董草原就这样认为[1]:“平时营养物超出体内日常需要,必然出现滞积,营养滞积必然发酵生热,一旦外感表闭,内热不能外泄,久积必然阳力亢进,积于肝则肝热亢进,产生肝癌,积于肺则肺热亢进,积于肠胃则肠胃阳热亢进,(唯心脏营养无法滞积,故无心脏癌),所以有部分癌证患者是感冒后发病(P132)。癌证病人绝大部分出现虚证,但决不能补,补,病情就恶化,就加重痛苦,加速死亡。一切癌证都是因为营养和废物积滞,严重影响内机能,便(使)某一机能脱离整体的控制,而另(自)立山头重新创造新生命。所以,凡是癌证病人都是先实后虚,虚是因为实引起。癌证病人所以虚,是因为癌细胞控制了机体机能,使机体(能)不能正常运转,同时癌细胞大量吸收消耗体内营养,使其他机体得不至(到)营养……所以癌证病人一补,体质就越衰弱,癌肿块就越大(P79)……因为体内的阴阳力增大亢进,才使正常细胞产生癌变。所以癌证患者,并非生命力衰弱,而是生命力过旺。因此,绝大部份癌证患者是身体强壮、历来少病或(甚至)无病的人。体内阴阳力亢进,主要是闭塞引起废物和多余营养滞积发酵生热,以及食入的生热物质过多,使体内的热力增加积存的结果”
(P131)。这一理论的问题是:平时营养物超出体内日常需要,出现滞积,可以均富,可变为大胖子,不一定会生癌。而用清热解毒方法治疗癌证效果也并不很好。且穷人或瘦子也会生癌。
第二种理论则认为癌证是阳虚、阴盛、寒凝。孙秉严的《治癌秘方》引言就指出[2],当体处于阴阳失衡、气血不和、五脏之气紊乱的状态下,外来邪气乘机而入,破坏了五脏正常的生理功能,耗捐了人体精血津液的物质基础,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湿停等病理变化,产生气、血、痰、食等病理产物,久之,这些病理产物相互相交结,形成有形的肿物,于是就产生肿瘤。第一章肿瘤概述开头就指出:……不论什么部位的肿瘤,它们的发生都可以可归结为肝的疏泄功能,肾阳的温化功能,脾的生化功能等的失常。肿瘤病人的特点是五脏功能的低下,正气虚羸,机体营养物质亏乏。用印法结合四诊,对癌的辨证结果显示,大多数癌证病人证属虚寒,免疫功能低下。癌证虽有局部肿瘤,但又是全身的病证。饮食寒凉的好恶,精神状态及得神,失神也是非常重要的(P111)。孙秉严对癌证的治疗采用补阳、疏肝,温肾,补脾等方法。补阳用附桂姜;活血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攻下用川军,芒硝,二丑,槟榔;补脾用党参,熟地,良姜,白术;理气用木香、厚朴、佛手、枳实;攻毒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药子,川断,沙苑子,天南星,急性子,土茯苓,百部,狼毒,巴豆,雄黄,蜈蚣,斑蝥,蟾酥,轻粉,白砒等综合治理方法。但癌证是否就是阳虚寒凝呢?已知火神派祝味菊(1884-1951)68岁死于喉癌,祝味菊妻子梅漱芬(1892-1938)47岁死于乳腺癌。火神派唐步祺(1917-2004)享年88岁,是否与癌证有关?如果认为癌证单是阳虚寒凝,用补阳法治疗就可以了,但实际并非如此简单。另外这一理论太笼统了,把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湿停都包括进去了,似乎不够扼要简洁明确。
2、西医对癌证治疗的二种理论
不但中医对癌证成因和治疗有相反的两种理论,在西医对癌证的治疗也有两种相反的理论,即防止癌转移理论和促使癌转移理论[3]。现在西医常规使用的是防止癌转移理论,认为癌转移了,就完蛋了,所以要防止癌转移。这种理论对癌的治疗效果很差。说明“防止癌细胞转移动”的科学研究结论和治疗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
另一种新的癌治疗理论是促使癌转移理论。这是根据“大量的、最新研究结论:癌细胞的转移犹如一场严酷的马拉松比赛,10,000个离开原位癌转移的癌细胞最后只有不到0.1%能存活下来,而能够克隆、生长成新癌肿的只是极少数”[4]。(More recent studies of
metastasis have revealed it as an arduous,multistage marathon in
which only a tiny percentage—fewer then one in 10,000—of the
tumor cells that leave the primary tumor survive to start new tumor
colonies)。因此只须让癌细胞转移,癌块就会缩小,由于其他地方血瘀较轻,癌细胞会在血液中处于飘泊状态,因而转移的癌细胞几乎全部会被白血球消灭,癌症患者不仅没有生命危险,几乎和未患癌症一样健康。看来这是一种正确的理论,这种理论也同中医气滞血瘀的癌证形成理论一致。
从上可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对事物的看法竟是如此的不同,在科学上谁有学术的权,谁的理论就能发表和推广,至于每年几百万人的死亡,则是他们自愿掏钱献身,与医者无关。以上可能不够全面,或有谬误,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对癌证的讨论、总结和研究。
参考资料
[1]常海庆编《民间中医董草原》广州出版社(2006):79,130。
[2]孙秉严著《治癌秘方》华龄出版社(1992)
[3]刘俊儒
加速癌转移消灭癌细胞---以动制静法治疗癌症新途径[J] 自然杂志
2003,25(6):348-351
[4]Liotta L.A Cancer Cell Invasion and Metastasis[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2 ,266(2):34-41
来源: http://yanglinhk.blog.163.com/blog/static/3026122920079139264453
【编后】如果说①“肿瘤是热毒为患”还基本准确的话,②“癌细胞等于热毒”就值得商榷。全书30多万字,只用了一次“热毒”这个中医术语,其它地方用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西医词汇“癌细胞”,考虑到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我们没有简单地把两者划等号,但我们也惊叹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③“治疗需要清热解毒”书中指的是恢复正常的无癌肿的机体功能,不是针对癌肿机体本身;而泻,才是针对癌肿机体,泻下有癌肿机体的热和毒。
如果说对董氏中医治癌理论关于癌症的成因与治疗作一简单概括的话,其准确的表达似应这样:
这一种理论认为,癌症都是热症,主要由体内阴阳力亢进引起,治疗不宜攻不宜补,宜解宜泻。
较为详细的概括:
【表现】癌症都是热症。癌热有虚热、燥热、湿热、实热四种。
虚热,大部分是因为内功能失调,使机体的血液不足而引起营养缺乏,机能衰弱,以致废物不能排,余热不能泄,常见于老年人和农民;
燥热,主要是吸收与排泄机能失调,使血中缺水,血成份过高,故机能得不到所需的水份而枯燥,以老年人和体力劳动者居多,多见于鼻咽癌、肺癌、肝癌和胃肠癌;
湿热,因机体发热,吸水多,湿重、热盛,导致阳热亢进,多见于年轻人和生活好、工作轻的有福之人,常见有肝癌、胃肠癌、食管癌;
实热,先天整体机能特别健旺,后天的营养又充足,使健旺的机体更加健旺,遇上外感表闭,内热不能外泄,产生整体阳力亢进,这一类型的癌症患者绝大部分为不治之症。
虚热、燥热、湿热,大部分是局部阳热亢进,破坏也是局部的,一般都能救治。实热是整体阳热亢进,整体被破坏,如果到了极后期,神仙也无法下手。
【机理】体内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力亢进是癌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引起阴阳力亢进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有物质因素、环境精神因素。从物质因素方面,体内阴阳力亢进,主要是闭塞引起废物和多余营养滞积发酵生热,以及食入的生热物质过多,使体内的热力增加积存的结果。癌症由废物、多余营养、过多生热物质引起,但多余营养并不必然致癌,甚至不因是“穷人或瘦子”而不会阴阳力亢进。
物质因素是主要因素,环境精神因素是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都不能直接致癌,而是通过伤的途径,在内机能失衡、失调、失和的决定作用配合下才产生癌症。
【治疗】①治癌先治热——按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首先解决“血热妄行”现象,后按五行原理调治内机能,使血流正常。②癌症不能攻不能补,宜解宜泄——西医手术和放化疗法,是损伤性的攻击治疗;中医的以毒攻毒、活血化瘀是中医式的攻击性疗法;中医的扶正祛邪是用高营养食品和药物补品来滋补机体,会使癌细胞得到充足营养后飞速发展;故而宜解,宜泻。解,就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和食物通过和解方法去清除正常的无癌肿的机体,使它恢复正常;泻,就是用药物食物去泻下有癌肿机体的热和毒。③一剂药同时治整体——药物、食物、环境三管齐下。④三分治七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