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圈内圈外——医界里的新鲜事 |
厂家的售后维修比较专业
记者:如果机器坏了,让厂家来维修,你不认为代价比较高吗?
麦奕辉:找厂家维修设备,无疑这费用是相当高,因为它是专业维修,无法打破厂家的维修技术垄断。过了保修期,设备出了故障,我们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不能做的,比如一些复杂的大型设备,我们会买保修。
记者:保修一般会买多长时间?
麦奕辉:这个有国家规定,新设备的保修期一般是一年。我们会和厂家进行协调,在购买设备时要求保修期增加一年。当然,增加保修年限,设备的价格会不一样的,厂家会将价格进行上调。
记者:从你的接触和了解中,你认为厂家售后维修服务的质量怎么样?
麦奕辉:厂家的售后维修服务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一个工程师一般只修一种机器,一般都能满足医院的要求。但是有个别厂家有时维修不彻底,零配件供应不够及时,影响到我们的机器使用。
记者:零配件不能够及时到位,对医院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呢?
麦奕辉:那要看什么机器,大型机器的影响可就大了。一是社会效益,二是经济效益,同时严重影响医院正常的诊疗和医疗设备成本回收。例如CT,我们医院一天要照20~30个。
记者:如果可以买到配件,我们自己能修B超吗?
麦奕辉:B超要看坏到什么程度。一般情况来说能修好,看坏到什么程度。如果坏了大件的东西配件贵,买到配件的价格和厂家来维修的价格都差不多,那我们就让厂家来维修更加有保证。
记者:我们自己能够维修的有哪些?
麦奕辉:一般是常规设备,像X光机的常见故障、心电图、透析机、全自动洗片机、床边心电监护仪、全自动除颤监护仪、灭菌器等等。
记者:一般来讲,零配件难找对于进口机可能会存在这个问题,而对于国产机不存在这个问题吧。
麦奕辉:医疗设备的配件比较特殊,普通的家电维修部不卖医学器械配件,医疗设备的配件需求少。像我们在边远的山区,国产机和进口机都一样难以找到所需的零配件,找配件要跑到省城去,这需要一定时间,请厂家来维修也需要一定时间。
设备管理的重点应兼顾招标和维修
记者:麦科现在不搞维修,转向搞设备管理了吧?
麦奕辉:是的,现在比较少搞设备维修了,另一个副科长在抓设备维修,我主要是抓设备管理,负责科室全面的工作。
记者:院方对设备的管理重视不重视?
麦奕辉:既然是医院,当然是以“医”为主,我们这个行肯定是处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也是符合医院的整体的利益。
记者:设备管理的重点你认为应该放在哪里呢?
麦奕辉:设备管理的重点,一个是采购招标,一个是设备维修。因为如果采购招标搞不好,会影响售后服务,影响我们的诊断;招标的价格高了,会造成医院的回报慢,损失大。维修不及时,影响到机器的正常工作,修不好或者机器经常坏,机器无法正常使用,会影响病人就诊,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在病人中的口碑不好,也会带来负面的社会效益。所以,设备管理的重点应两方面兼顾。
记者:设备采购我们也是进行招标的吗?
麦奕辉:我们这个地区有政策,5万元以下,院内招标;5万元以上是经政府采购中心集中在网上公开招标。
记者:包括设备和耗材,每年的采购量有多大?
麦奕辉:没有完全统计,一般情况下大概都在两百万左右吧。去年就多了,光一台CT就456万。
记者:通过这么多年设备管理的具体工作,你认为哪些方面需要强化和提高?
麦奕辉:目前我们设备科的人手还不够,现有人手的工作负荷很重,很多新技术我们都还没有掌握。信息管理也需要增强,目前没有成立独立的信息管理科,院方想和我们一起搞,因为现在医疗器械都配有电脑,都数字化了,由设备科牵头搞信息化管理应是今后的方向。所以,今后要增加我们的技术人才,增强我们的技术力量,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设备的维修和管理。
记者:你认为怎么样尽快地掌握新技术呢?
麦奕辉:应该多招收一些大学生,或者是条件允许情况下多派人出去学习,参加培训和进修。有时请厂家的技术人员来举办讲座,讲解机器的结构、使用和维修,这对我们提高掌握新技术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