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成毅:大型设备过程管理更重要

(2006-04-25 01:12:02)
分类: 圈内圈外——医界里的新鲜事
李成毅:大型设备过程管理更重要
人物:李成毅,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设备科科长,高级工程师
时间:2006年4月17日
地点:广州市黄埔大道西天强路1号
 
   李成毅:大型设备过程管理更重要
                                    常海庆

                       设备维修难度加大
记者:能简要地讲讲你的个人经历吗?
李成毅:我毕业以后在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了几年书,后来调到了第一军医大学设备处,做了几年设备采购和管理,之后又在科学仪器厂当了几年厂长,现在做着设备维修和管理的工作。
记者:
在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中,比如像CT、核磁共振、放疗机等,你以前都维修过吗?
李成毅:对,以前维修过一些大型设备。大型设备主要是CT、MR、放疗设备(医用直线加速器,包括γ刀、X刀之类)。γ刀实际上是自然的放射源,采用特殊的装置聚焦到某个区域以达到治疗目的;还有X刀,是应用直线加速器、多叶光栅,通过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适形放疗。现在维修的这些设备比较困难,早期的维修还是比较好的,因为都是普通电子元件,相对分立元件比较多,集成的元件就比较少,靠维修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维修的技术技能水平,在当时有万用表、示波器,螺丝刀、铬铁就OK了,而且有很多配件,常用的都比较容易买得到。以前卖配件的店,在广州有很多,像中山六路解放路的电子元件店,还有大东门的,现在大东门都找不着了。
    现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元器件集成化,普通电子电路板变成了复合板、多层印刷板,应用多层印刷板以后,铬铁都不敢随便下去。现在在大型设备这一块的维修停留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软件的维修,软故障的维修;软故障维修的原因,一个就是程序问题,一个就是有些功能方面的死机,这方面的维修靠的是经验,或者靠自己的软件这一块的资料齐不齐,如果跟厂家维修工程师的关系比较好,如果弄到厂家内部维修软件的话,那就比较简单。第二个就是硬件这一块的维修,如果说是一些大的东西,比如像CT的球管、高压发生器这一块的东西,一般现在你即使是查到毛病,你自己也修不了。
记者:
那么维修究竟难在哪里呢?
李成毅:难在哪里?因为它都是集成在里面的,你拆不开机器部件里面的东西,所以就受到厂家的控制,那么现在许多厂家也推保修概念,让你买保修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维修只能维修到什么程度呢?常规的一些国产机器、器械,进口的设备主要是电源和显示器部分,其它地方就很难修了,真正牵涉到机器内部都很难维修。举个例子来讲,超声的探头坏了,都不是那么太好修,你都要去找厂家来解决。以前的探头没那么精密的时候,你可以把那探头割开,割开以后可以自己来想办法,换其中的某一块晶震都可以。那么X光机也是一样的。X光机这一块,以前都是那些大的电子器件,电子管啊,或者是一些高压电阻、电容这些东西,一些继电器、保护器,没有特别的东西,现在都是电子元件控制的,集成控制的,有时候根本就没办法修理。
记者:
也就是说,现在设备的维修难度加大了,是吧?
李成毅:一是维修难度加大了,二是厂家的封锁。厂家根本就不把技术资料给你,而且大型设备的电路图是根本不给你的,现在就是签合同,除非招标的时候要求提供设备的维修电路图,那么他可能会有,而且即使给你电路图,你也修不了,电路图有很多都是框图示意图,所以你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维修不可能实现的话,让厂家对医院购买的设备进行维修,这就牵涉到一个费用的问题。
李成毅:对,这就是买保修。买保修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大型设备维修中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厂家推销的一种保修方案,保修方案就是年保制,一年按设备的价值,一年订一个免费保修的金额,好比说一台CT,一千万元人民币,正常的就是8%左右的年保费,一年就要80万的年保费,年保费里面还不包括球管和检测器,这两个是属于比较高值的,因为大型多层CT的球管,高热容量的有的一百多万的都有,便宜的也要二三十万,那么这些昂贵的器件是不在保修范围内的,这是一个方案。第二个方案是就是有些医院新设备它不买,觉得维修的量不大,那么就采用临时坏了就临时请厂家来维修,但是这样的维修一是厂家不大愿意,第二它服务的态度和质量没那么高。按次维修,每次计价,有些恶劣的公司在出门之前还给你一张收费通知单,你确认了他才来你单位修的。比如说这次维修我报修了某个东西,他先给你维修费用单确认,说我的公司人员费用三千、五千,你确认了我就派个工程师来,要是不确认,连个工人都不派来,你就耗着了。我曾经就碰到这样的一个公司,原来那个AGFA就是这样,搞得我当时很气愤,气愤到什么程度,我说有哪个公司赞助一台激光相机,我就把AGFA相机推出去给砸了,而且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但根本没有用,它也不理你,照样来,照样收费,而且还说把你列为属于不良记录的用户,下次服务更困难,所以有时候厂家控制你,你也没办法。
 
                      维修人员地位偏低
记者:设备维修人员的地位怎么样?
李成毅:常规设备维修,现在医院还可以应付。但是现在医院对这一块慢慢的没有以前那么重视,第一有很多设备修不了了;第二呢这一块专门养几个人,有时候老觉得可有可无,反正找厂家;第三找些电工对付着。真正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一块的维修能力很差,还有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这个行业留不住人,这是在医院这一块留不住人。那么有一点技术的人,有一点维修水平的人,去厂家当一个技术工程师,收入至少比在医院翻一番到两番,还有各种福利待遇都比较好。
记者:医院留不住人,与社会上相比的话,就是待遇不公平。
李成毅:对。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维修保养的人员在医院的地位相对偏低。就是说设备坏了才找你,好的时候谁找你啊?就医院来讲,你不就是修修机器吗?医生有病人尊重,有关系,你这个设备科,除了设备供应商,除非你是个当科长的,供应商可能还对你有些感觉,那么其他人谁理你?
记者:
我看设备科科长在设备推销员的眼中,个个都像个电影明星一样。
李成毅:对对,这个是很现实的,你坐这个位置,不管你原来干什么,只要一转到这个位置,自然你就成为焦点了。所以碰到这个问题,也是没有办法。在维修上来讲,这一块确实是比较难。我是经常下去搞维修,我是知道的,我们现在能维修的东西我觉得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受这个厂家尤其是外国进口的产品的限制是越来越多了。有许多厂家在这时候是靠售后来赚钱的,而且有一些还是比较知名的厂家。所以这个是很麻烦的,它卖设备赚的钱不多,可能还没有利润,但是卖耗材的话,卖这个维修配件的话,卖这一块的费用它就很厉害了。
记者:
不靠卖设备赚钱,而是靠卖耗材赚钱,这个可能是以东芝为代表吧?
李成毅:现在普遍有这种趋势。大的单位,如果病人够多收入比较合适的话,买年保还可以。买个年保的话,基本上业务量大的话,把一年收入的10%买年保,这可以。但是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根本没法做的。那么像我这样规模的医院,年年买年保的话,很多设备等于就是说我们给供应商打工,可能还不够。我一台CT我一年才做多少,一天就算30个病人吧,一年算250个工作日,就是7500人。那平均一次就是按四百块钱来算吧,就是二百来万,但是你要扣掉水电人工,还剩多少钱?还有维修,如果说水电人工硬的消耗去完以后的话,就剩下不了什么了。你买保修,买了80万,等于就是大家干活,以后利润全交给维修商了。但是你要工作量够,像省医、中山医、南方医院这些大型医院,它一天可能做一百多个病人,那就不在乎了,为啥呢,因为它算下来的比例就小多了,那就是说拿出一个月收入来买保修没所谓,但是对于中小医院为讲,这个方案还不太好,甚至这也是一个所谓的资源的整合,叫什么拿得起钱的人,受到的服务就越来越好,拿不起钱的人,受到的服务就越来越差,就是这样的!而且很多公司还把这个用户也分了几个档次,优先级别是不同,大医院一打电话,从上到下都是动的;中等医院打下电话,该谁动就该谁动;小医院打电话来,该谁动谁都不动的。
    我们单位的CT是东芝的,前年坏了一个球管,我们向东芝公司购买,他们的球管是北京众企公司代理销售的,合同保用15万次,用了3万多次,小焦点就坏了,我们向代理公司要求更换,他们就提出很多借口不给解决,多次向东芝公司提出,他们以不是由他们供货为理由,至今都不给解决,在这里要给东芝的CT用户提个醒,购买他们的配件一定要和东芝签协议,不要给他们留有借口。
 
                     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
记者:
你认为该怎么样解决设备维修人员的现实问题呢?
李成毅:从维修这一块来讲,第一个就是医疗单位本身就要重视这个医学工程人员的技术含量,不要把他当成一个修理工,因为医学工程也是一门学科,一个专业,医院也要把这门学科当成其他学科同等对待,不要认为设备科不就是买买设备,修修东西那么简单。第二就是除了医院在这个政治上待遇上的一些问题,还有维修人员要自己正视自己。首先要加强自己的素质培养,有些维修工作人员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在医院里修东西时有种灰溜溜的感觉,那也不行,精神状态不好。你有技术,然后会服务,自然会受到人家的尊重,不要觉得不好意思的。这很光荣,因为是靠自己的技术吃饭,每个行业都是一样的!那么外科医生你开刀是有技术,那我能修东西也是有技术,医生开刀是给病人开刀,我修机器是给机器开刀嘛,一个概念嘛,所以我觉得这个更重要。再一个就是工程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记者:
设备维修人员一般是怎么样来学习的呢?
李成毅:学习提高这个有几个方面,对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相对来讲针对性的专业性的学习,好比如我做的是放射科,重点是做放射科这一块,那么我就对放射科的同类产品多了解最新的发展状况;对于一些基础的东西要有基本的掌握,那也要有一个过程。如果能够熟悉一个门类的项目应该要三到五年时间,才能把一个科室的项目拿下来,但对于大型设备来讲,可能一台设备就需要一两年。这是要化很多时间和精力的。那好比说你跑到超声科了,有一定基础的人,这个就像医生一样,我开始是学全科的,我分到某个科那我就要学重点,侧重那个科,那么专业领域要去发展,对于基本的东西共性的东西特别要熟悉,然后再对相对的东西专一点的东西再钻一钻。好比我自己的机器,是GE的机器,那我对GE的产品就专多一点;是Philips的机器,那我对Philips的产品就专多一点。这侧重点不一样,但是共性的东西是一样的,原理、技术线路的结构大多是一样的。
 
                       过程管理更重要
记者:
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在医院里的重要性怎么样?
李成毅:目前医学工程人员在医院所能做的贡献最大的就是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使用过程中保养维护这一块,过程管理这一块更重要。为啥?等你设备发生故障再去补救已经是最后的一招了,那么要在故障发生发前,对设备使用环境、设备使用规程、常规的保养多做一些工作。好比一台CT,第一每天早上开机,工程人员或是技术人员,在每天开机的时候要知道这台机器的状态。第二对机房的条件变化,天气潮了以后怎么办,除湿降温都是要做的,对环境的要求也是比较多。如果这一块做得好的话,那么维修就少很多。我是2002年到这里的,当时我们医院设备故障率特别高,放射科一年要花费近一百万万的维修费。为什么呢,老坏东西,我当时真的怕,怎么搞,成天换。当时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前期没专人管、只有用;二是原来主任也快退休了,也管不起来,工作人员不听,那么我去他科里管过几趟以后,说的比较多一点,他对我比较有意见,还跟我吵架,说一句很难听的“那个小胖子”,到我科里管我,我听了说没所谓的,咱们都是为了工作,不是针对个人啦。后来我几乎每天到他科里查,我跟他讲,驱湿机水满了没人倒,它有一个自动保护的,水一满它就保护了,机器就停了,那么它没人倒,机器上面灰尘那么厚也没人去擦,然后机器通风孔上面的那些灰厚厚的,通风不畅,散热不匀,没法散热,所以很多东西受影响。所以后来我跟他们讲,不要跟我个人有意见,我们都是为工作,通过院领导协调以后,我说你这样子,我也不是针对你个人,我说你所有使用机器的人,都要明确每天这个机器要检查的,就是每天开机的时候要做那些工作,每天的开机保养养护这一块一定要规范,不行的话写个条写上程序,开机前要做什么,机房卫生啊,空调啊,驱湿机啊,有没有人管理,然后机器本身电源状态有没有人登记,然后对全科的设备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维护检修,在2003年以后到现在,三年所发生的故障率没有那一年发生的多,因为什么因为这一块加强了,重视了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过程管理。现在医学工程人员在医院能做的贡献最大的也是这一块。针对维修这一块看起来效益不是太高,但是这一块算起来效益高多了。有一个好的管理人员,一年给医院不知省多少,像我这种规模的医院一年都不至省一百万,如果是在大医院那可能是上千万的经济效益,但这是看不见的。现在要让领导重视这一块也要有一个过程,有很多领导对这一块还看不到,所以有时候就要通过我们工作人员自身的努力,然后社会包括学我们学会方面对我们这一块作一些宣传可能就会更好一点。
 
                     服务是决定设备的关键
记者:
就是说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因为各生产厂家的设备都有各自的特点。我想知道你接触过国产的东软的CT多不多,对这方面了解不了解?
李成毅: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一点点,不是特别了解,因为今年他们一个用户会我去了,这是在番禺开的一个会,介绍了它的发展,而且东软帮飞利浦生产低端的一些产品,B超、放射产品、CT今年可以出到16排,这是说飞利浦的16排今年可以在他们那里生产,所以说这一块他们技术力量就上来了。那么东软的牌子,他们自己也可以做4排、8排,借助飞利浦的技术和平台,这个对于国产化的技术提升还是有很大好处的,至少进步了几十年。现在国际的几大品牌的厂家都在国内有点了,GE是在北京华伦,西门子就是在上海,飞利浦就是在东软了,东芝的B超在迈瑞、CT在大连,岛津在北京也有个厂。
记者:你一般在采用这些设备中,都会进行一些比较,比较中你发现这些设备有哪些不同?
李成毅:从设备的应用来讲,看大家的侧重点,如果仅仅是用于满足目前的临床需要来讲,这所有的产品都能用,都没有问题,包括国产的许多产品都是可以用的,但是如果牵涉到一些研究科题,大型医院作一些项目,作一些特殊的东西呢,那么各家机器有自己的不同侧重点,好比说超声吧,彩超这一块,那么有些是侧重心血管,有些是侧重腹部的,有些是侧重外周血管的小器官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各家的选一个侧重点。另外一个就是在功能参数差不多的情况下,拼厂家的服务,服务现在有时候往往是决定一个设备最关键的地方,包括:第一,服务的口碑好不好。西门子公司在南方一直做得不够好,因为是他们维修的口碑不太好,一是服务费用贵啊,服务的响应时间长啊,服务的态度也比较一般。第二,服务的收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些公司服务响应很快啊,人一下子就来了,但是来了也解决不了问题,来的工程师水平还不如我,甚至连机盖都不知从哪打开的,我说你这是修什么机器啊。从维修上来讲,对于设备的采购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大型的设备,1.5M以上的MR,或者16排以上的CT,或者15兆以上的直线加速器这些大型的设备,包括PET-CT或是更贵的一些设备,实际上现在的性能差别都不是特别大,主要是一个软件的差别,硬件这一块实际上都是过关的,都是没有问题的。从产品来讲,都各有长处。
    现在市场这几年重点数字化的发展比较迅猛,国产的和进口的需求都比较快,主要是用户需求比较大,看去年就广东省DR的需求量都上百十台,就是数字化拍片机,今年广州地区的需求都可能有二三十台了吧,一台都要四十万左右美金,那你说MR3.0以上的,全省没几家买得起,能买得起的最多十家八家,一年最多也就那么三四家,因为那些设备一年也卖不了多少。总体是这样。直线加速器,前几年(2003、2004)是一个高峰期,一年可能有十几二十台,就广东省,连地区级的医院都上了几家,就是肿瘤治疗这一块。
    监护仪等心电这一块的市场,进口的GE、Philips等还是占据高端的市场,深圳迈瑞的监护仪在国内排应该是第一吧,出口量也比较大,他们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售后采取的换机维修;金科威次之,但是还是有差距的,一个是生产规模,一个是技术研发能力,与进口设备相比,这一点可能是弱点吧。广东的医疗器械发展过去在全国来说仅次于上海北京,但是从发展势头上看,现在江苏、浙江、山东应该都超过了广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