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2019-07-13 13:11:31)分类: 校园文化 |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历史沿革
主题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葛洲坝技工学校,葛洲坝职工中专,葛洲坝水利水电学校,葛洲坝职工大学,葛洲坝集团职教中心,葛洲坝党校,葛州坝集团公司的城管局。
葛州坝集团公司职业教育中心,由1973年成立的葛洲坝技校,1976年成立的葛洲坝职工中专,1987年成立的葛洲坝水利水电学校,1994年重建的葛洲坝职工大学组成,曾用名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葛洲坝党校并入,改名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行政上归葛州坝集团公司的城管局管,一般教学上和招生的问题归地方对口的教育行政部门管,但技校的教学和招生归省劳动厅管
本人是葛州坝水电学校和葛州坝职工大学的组建时候的元老教师,对学校是最了解的,是最有感情的,当它鸹鸹坠地的时候,我们就是她的一员,她的发展倾注了我们的心血和汗水。
现在退休了,离开贡献青春和热情的学校,就想回顾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难忘的2005年。回顾学院发展壮大的历程。
1
这个座落在宜昌市东山之巅的宜昌土城路10号的学校,(现在的绿萝路36号是原先的侧门,现在扶正了)。1973年开办时叫做330工程指挥部技工学校。(330工程指挥部是原葛州坝集团最早的名称,于1970年2月毛主席批示“赞成兴建此坝”后开始组建,由纪念毛主席1958年3月30日视察长江三峡而取名)
当时只招本单位的子女。葛洲坝技校加上后来的葛州坝职工中专,构成葛州坝职教中心。
其实,当时校内还有一个“水电总局培训中心”,可能很多人都忘记了。其中的好几个老师后来到了葛洲坝水利水电学校 。
对外,称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对内为职教中心,退休的时候,社保部门发的退休对账单上的单位是葛洲坝职工教育中心。。
葛洲坝技校刚开始是白手起家:
场地校园自己开,上下班坐解放牌(卡车)。
学校先是选址在长江右岸的紫阳,后改建在左岸的现在的东山的土城路10号。当时老师们硬是在一片有坟墓的荒地上建起了学校。这里离葛洲坝工区住地四、五公里路程,上下班没有客车,只有站在解放牌平板货车上。
由于1973年还是文革后期,大学和中专都还没有恢复办学,没有新的师资补充。专业课老师,基本是从生产第一线调来的工人和技术人员。
学校的专业主要是水电建筑施工的各个工种,比如浇筑工、起重工、架子工、推土机电铲吊车司机和船舶和汽车驾驶等工种,最大规模时候有二十多个班。
因为那时候人们关心的是有个工作,有点技术就可以了,当时的技校还是蛮吃香的,在1970年葛洲坝开工搞人海战术的年代,工人就好几万,很多工种都要上前方(那时把到施工现场叫做前方),肩挑背扛。机关干部,医院和学校老师学生,也常常去前方支援,很是辛苦。有个技校的牌子就能干技术工种,就可以轻松点的。
那时正是上山下乡的年代,大学中专都不开办,唯有技校一枝独秀,人们的心态是能读个技校就满足了。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办技校风险较小。
值得荣耀的是:葛洲坝集团好多公司的领导和其子女都是这个技校毕业的。我们学校有好多老师和领导也是那时的技校毕业留校的“科班生”,技校是当时葛洲坝最高学府了,呵呵呵。
记得当时我到去找职教中心时,在宜昌东山一带,问葛洲坝职教中心在哪里,没有人知道。但改为问330技校在哪里,很多人都给你指路,可见那时技校的名气也不小。
1987年,当时的葛州坝工程局(集团公司的第二个名字),为了提高办学层次,也为了解决职工子女就业的后顾之忧,组建了葛州坝水利水电学校。
开始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的4年制中专和招收高中毕业的两年制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只招收本单位职工子弟,后来由于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小孩也搞水利水电专业,到外面读书的多起来了。
葛州坝水利电力学校和葛州坝技校、职工中专同在的一个校园内。归葛洲坝职教中心领导。
当时学校门口是很气派的,挂了葛洲坝职教中心、葛洲坝技工学校、葛洲坝职工中专、葛洲坝水利水电学校和水电总局培训中心共五个校牌。再加上党政的牌子,一遛看去白晃晃的一大排,其中还点缀了一个党委的红牌,呵呵,煞是好看。
后来又加上了职工大学的招牌,校门横梁牌匾也由黑底金字的“葛洲坝职教中心”改为了领导亲笔题名的 “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校名,更是凭添了光彩。
当时的体制一直是职教中心设有办公室、工会、总务科、财务科、保卫科、实验科、教材科等一般单位都有的科室。每个学校都只有一个教务科,一个学生科,学校的公章除教务科和学生科的外,其余的都在职教中心。几个学校共用一个操场,食堂和医务室等,实习工厂和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共用的。
职教中心领导为主任和副主任制,同时主任是各个学校的正校长,一个副主任兼一个学校的副校长。
水电学校成立时候只有20来个老师,大多是从葛洲坝工区的几个中学抽调的。有的是原先学工科专业的老师,到水电学校教专业课。一部分是教文化课的老师,本人是20个元老教师中的一个了。
专业课教师,有的是从当时的葛洲坝水电学院借用的,有的是葛洲坝水院已经退休了的教师,也有内部技校和职工中专的老师来兼课的。
本人也带过本中心的技校的课程,那是技校98级的一个人人都头疼的班,好几个老师都被气跑了,后来学生点名要职教中心最好的老师上课,“有幸”把我弄去上了一年。
回想起来那真是浪费表情。开始上很简单的初中数学,实在上不下去,就上小学的算术,讲的也很艰难,学生甚至提出要讲点故事,呵呵。那时俺可是职教中心唯一的中专系列的数学科目的高级讲师。
当时,职教中心的教师的人事关系都在职教中心人事科,但相对固定在一个学校。如果在中心内部流动,经过人事科调动就可以了。兼课就是经常有的,不需要调动。
但是要调到职教中心以外,就要经过葛洲坝集团公司劳动人事部。
水电学校教务科是郑宝卿主任,学生科是魏开科科长,招生由学生科负责。只设有四个教研组:两语(语文、外语)教研组,数理化教研组,水工教研组和机械教研组。虽然有工民建专业,但没有这个教研组。
由于学校规模不大,所以以教研组命名。当时的李为功副校长,曾预言以后学校规模大了会改教研组为教研室,组长会变为主任,呵呵,让大家画饼充饥好一阵。
后来就陆续分来了一些大学毕业生,也走马灯似的走了不少考研和跳槽的。
开办初只有初中毕业生读的四年制中专,开始只有水利水电施工专业,也就办了四个班。高中毕业生读的两年制的开有工民建专业和施工机械专业,两个专业各办了一个班。
慢慢就有较多的专业了。但高中毕业生读的中专班只办了一届就停了,因为那时很多学生都能去上大专了。
中专的规模一般就十二个左右的班,职教中心最大规模和老师最多的还属技校。
有一年正处在中国中职教育发展的高峰,职教中心的技校和中专的班次总数超过了最大容量,有的班还办到了当时的葛洲坝第五中学去了。
1994年,当时的葛州坝工程局把原先创办于葛州坝工程局、而后来已参与组建三峡大学的葛洲坝职工大学的牌子要了回来,又办起了职工大学。
那时正处在中国教育大发展时期,主要也是为了提升葛州坝办学档次和子女就业。
当时葛洲坝集团提出的是“一要,三不要”,即:“不要一分钱,不要一个人,不要一设备,只要一块牌”,就很快把职工大学的牌子扛回了,让人们高兴了一阵子。
牌子扛回来,当时的葛洲坝教委和职教中心还为放在哪里争执不休,最后因为实习和教师原因,觉得职教中心合适。
在开始办的时候,三峡大学一个数学老师还要求调到葛洲坝职工大学,是和我面谈的。因为那时候学校学生不多,也没能调进来。
那时候大学效益并不怎么好,葛洲坝正是效益好的时候,其实一个月也就多了个野外津贴15元钱。不过,现在不同了,三峡大学的要比葛洲坝多上千元以上,幸亏没有来,到时候还不后悔死了。
实际上,1975年办的葛州坝职工大学在现在的宜昌市大学路一带,老师基本是葛洲坝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学校教师。同时期办的还有葛洲坝党校,也都归葛洲坝管理。
葛洲坝职工大学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左右就改为葛州坝水利电力学院,归宜昌市管理。其间,曾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合并,并将本部设在了宜昌的葛洲坝水电学院,后来分离。
在学院升格大学的时候,和宜昌师专,宜昌医专,宜昌大学等组建成三峡大学。
而且原先的葛洲坝职工大学所在的黄河路和东山顶上土城路的葛洲坝技工学校、葛洲坝水利水电学校之间,根本就没有路可以通,必须绕到东山大道走,可以说隔了十几里路。
在现在修了大道以后也隔了好几里路。
这样葛洲坝最高学府就是职工大学了,职工大学就和葛州坝水校、葛州坝技校在一个校园内。
初期,学校什么办大学的资料都没有,校舍在现在的图书馆边上的一个小三层楼内,每一层楼也就两个教室一个办公室的结构,一楼还是教材科的仓库,楼梯仅能容两人同行。教室走廊对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一支队家属区的露天菜场。
二楼一个教务科和学生科办公室,教师没有独自的办公室,就在教务科的里面设一张办公桌办公了。
第一学期,我还是借用,仍在原先水电学校的办公室办公。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第一学期,也只有一个班,就22个学生。还有一个学生不久退学了。所以在编教师也就一个英语、一个数学老师、一个物理教师兼教务管理员,再加一个管理人员和一个教务主任和一个学生科长了。我就是这七个元老中的一个了。
除液压课由郑副校长和上述课程由上述的老师带外,其余的课就由技校和中专教师兼课,好多专业课是请三峡大学退休教师或在职的代课,后来陆续调进一些老师。
本人可是于1996年办了职教中心最早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职教中心在这个时间办高教系列教师资格证的只有四个。
从1994年到2000年,每年基本只招两到三个专业,每个专业一到两个班,以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逐渐增多。
其中1995年招收了一届葛洲坝职工子女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并有在葛洲坝集团分配的指标,以满足职工子女上大学的要求。还招了一个江西水电系统的职工班。
2000年,职教中心对外称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就挂在三峡大学下面。开始大量对应届高中毕业生招生。
学院以三峡大学名义招生,发毕业证,但按一个学生名额要给三峡大学700元钱。
由于2003年,一些独立的院校,对挂在大学下面的职业技术学院这种不正当竞争的形式不满。
国家教育部门要求这种学院三年之内脱扣,并每年递减三分之一的招生指标。如果三年不脱扣,就没有招生指标,学校就名存实亡了。
所以一些类似的学校纷纷独立,学校才在2006年改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挂靠形式的学院终于寿终正寝,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其间葛洲坝旅游学校曾合并入,但后来由于该校属于职业高中性质,按企业职能部门交地方政策,划归宜昌了。
2006年,葛洲坝党校并入,同年10月改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并不是有的报道说的:三峡地区新诞生一所电力职业学院。应该说是学院是想以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要是我也改了个名字,是不是就不是本人了呢?现在上市公司也能改名,药品也常改名,大学改名也不算什么了。
还有报道说,本学院正式从三峡大学中分离出来,也不确实。其实,三峡大学和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没有一点从属关系,纯属挂靠关系,是国家教育部明令脱扣的关系。
用有的人时髦的话说,是一种松散型的关系。
并不是紧密型的关系,那就用不着分离,这是起码的常识。
有些报道,莫看是大媒体的报道,也不一定通文达意。
三峡大学和本学院的体制和职工的身份都不同,一个是事业单位,一个是企业单位。
还有人说,该校是企业里的事业单位,呵呵,风马牛不相及。
有学生问我,我们学院和三峡大学到底是什么关系,怎么三峡大学发的文件,没有我们学院,倒是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还有份。
我无言以对。
同时,由于查小金库问题,在2003年葛洲坝集团公司开始给葛洲坝职教中心断奶,三年内逐步递减拨款的三分之一,2005年是断奶的最后一年。
基础课部在宣布内退职工待遇政策的同时,要求和集团公司有关系的老师向集团公司反映,职教中心曾为葛洲坝做出了贡献的,能不能继续拨款。
同时停止执行葛洲坝集团教育实业集团的内退待遇,拉开了制造“三峡电力职业学院420元教授”悲惨待遇的序幕。
我想:
历史永远记载着1987年、1994年和2005年这个日子。
葛州坝集团公司的父老乡亲们该都不会忘记。
他们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子女也不会忘记。因为:
我们也不会忘记,三峡电力职业学院420元教授的始作俑者。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