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妙音佛缘 |
说“阿弥陀佛”
佛,从字面上看,一人一弗。佛,弗人也;故,佛就不是人,之所以说佛不是人,是说佛不是凡夫俗人。但凡夫俗人都原本是佛的,只是后天失去了本性真心,蒙了红尘,也就迷失去了其如来真性,就如一块宝玉被尘土遮蒙而去了光华,因此而不再光彩照人。凡夫俗人,不管其心性如何,只要其能够自拂其尘,终究是美玉一块,只怕凡夫俗子终生不悟,也就一生不得其华了。(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言:“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即是这个意思。)
佛,是梵语音译,其印度语解释为“觉悟,智慧”,作为名词,就是指代有觉悟充满智慧且不执迷之人。佛言,人原皆本佛,但人终未为佛,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真性的,只是来到世间,由于前生前世之因造就了今世之果,今世为红尘所蒙(如石蒙尘土一样)而失去了真性之人所具的智慧,才成为了凡夫。只有加强自我修习,放可见证如来之本性真心,重现其光华。何以谓之“如来”,如来即是“如”初始之“来”世,性乃本善,心之为美。如来之心即是灵魂初来之时具有的真心,是未蒙尘之心,这种心是一种“无分别”之心,所谓无分别,就是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如水之清,如水之净,如水之平,如水之稳。正因为如来之心乃为一种无分别之、无差异、清净与平等之心,故佛性之如来真心不会有所今偏执,不会有所痴迷、不会有所贪婪、不会有所瞋忿、不会有所妄佞,不会有所傲慢,不会有所妒忌。这颗平淡清静之心可以其佛免受被七情六欲之恶人所诋毁,可以造就人生之福禄。
阿弥陀佛,是大觉大悟之人,释迦牟尼是大觉大悟之人,他三十岁觉悟创立了佛教理论,并传教四十一年,后被信奉佛教之人称为佛祖。释迦,印度梵语为“仁慈”之意;牟尼,印度梵语为“清净”之意。因为佛祖释迦牟尼大彻大悟,发现了如来之本性真心,并加以传承发扬于凡间俗世,以此来教化众生,这也是“释迦牟尼”之本意也。如来本性真心即为“无分别”之心,此真心已无“真假”、“富贫”、“好坏”之分辩,故此种真心最能突破个人的主观局限,能从事物的整体,事情的全局出发来认识世界,故这种认识方法是最全面,最科学、最真实的认识,因此,具有佛性真心(即无分别之心)的人(可以称其为佛)是充满智慧的,之所以充满智慧,皆源于其大觉大悟无分无别,皆源于其认识到有主观偏见人的片面性,所以,凡夫俗子之心均为有分别之心,均是蒙尘之心,均不是其初来人世之心,其心是假心。唯有觉悟并消除分别之心才是真心,觉悟并消除分别的人也就脱离了凡夫俗子成了佛,具有了佛之如来真心,因此也就成为了真人。佛言:人本皆为佛,人终未为佛,故,人只有觉悟消除分别之心,才算是找回了如来(原先来到世间)之本性。这样,灭渡后,灵魂将不再转向人界,灵魂将升入极乐世界。凡夫俗人也不会想信灵魂之存在,故不会相信超生,因为灵魂与极乐世界是超出人的六根所识的,故,凡人永远不会承认灵魂,还会把它们作为迷信来打击,这些行为均基于其认识的局限性,也均源自于其尘心未盟。用佛言之:信则有,不信则无,佛不渡无缘之人。
佛教中的如来真性,同儒家之“人之初,性本善”是相同的。佛教中意思形态中的虚空法界同中国道家思想的“真气”也是相通的,所以释、儒、道产生虽不同一时地,但本一家,可以互相诠释。释儒道思想体系构成了华夏二千多年的文化文明。
阿弥陀佛又是什么意思呢?阿,印度语即为“无”之意;弥陀,印度语即为“量”之意;佛,即“觉悟”,因为觉悟而得智慧。阿弥陀佛,其意可译为“无量的觉悟”,或者说是“大觉大悟”。阿弥陀佛,就是说“大觉大悟,不要产生分别之念”,这样才样做到“不贪、不瞋、不痴、不妄、不慢”,从而修到一颗“清净”与“平静”之心。由以上可知,阿弥陀佛就是无量佛,什么无量呢?一切都无量,没有一样不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寿命无量、法念无量、福禄无量。这一切无量当中,寿命无量第一,没有寿命,一切无量都要落空;有了寿命,一切无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这个无量就是自已的如来自性,真如本性。六祖慧能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一样都不缺少啊!);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世间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法,就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形式,表明的是一种主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佛法,体现的是宇宙、人类社会之间的一种真理。
佛祖,从创建佛教之日起,就在对人类社会进行教育,历时数千年来,佛教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人类社会也从佛教当中受得很大的裨益。佛教是一门系统的教育,是一门涉及体育(武术)、音乐(佛音)、美术(佛雕)、建筑艺术(寺庙建筑及塔林)、哲学(禅)、医学(中医与养生、气功)的教育,它教给人们一种真正的认识世界与在世界中生存发展的观念和方法。而现实当中人们把它一门宗教,有些人还把它当作迷信。其实说佛教是迷信的人他本人就是在迷悟啊。佛教把各种科学的教育完美揉合在了一起,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佛教的教育形式有些远非现代常规教育相比,然而对于一些佛教的教育形式却被世俗凡人给予了曲解与误会。凡夫一般认为烧香供佛是一种迷信活动,也是佛教迷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不然,教育是一种对人心性的教化与培育。如何去教化人性呢?现代教育在进行教化时多采用强化宣传,进行反复的口头说教与强化训练的形式,而佛教则把握了教化的原则——让人心悟神会。其中供佛就这种心性悟化的一种形式,供佛,不外乎佛前供一杯水,这有什么意义呢?这种意义深远呀!这是一种表法,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要像水一样干净;水不起波浪,是平静的,教化我的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静。供佛时,我们端起水杯,小心翼翼,毕恭毕敬,不小心,水就洒了,不恭敬,水就不平,水就不净,供佛,供得是什么呀?供上的是我们的一颗清净、干净、平静之心呀,是一颗无贪、无瞋、无痴、无妄、无慢的无分别之心。这就是供佛的意义,这怎么是一种迷信呢?可见佛教的供佛入门就是如此意义深远。供佛,有时可以供上鲜花与水果,就是不能供动物的肉;花,代表“因”,开花后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供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呀,是教导我们看到“果”时,就要想起“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休什么样的因”。可见,佛门一切设施、供养,处处都在提醒与教育自己啊!佛菩萨不闻也不吃,什么都不要啊!再者,佛前供着灯烛,点着香,“灯”代表智慧与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这些没有一样不是在教育学佛的人,正是因为现代的人不知道供这些东西的意义,社会上有人批语学佛的人“迷信”,更有人说学佛的人都是神经病。这些人说的对还是不对呢?佛说,也对,也不对,对果学佛的人不知供佛的意义,这些人就说的对,如果学佛的人知道,那么他们说的就是错误的。佛就是如此智慧,可以看到这些事理的辩证关系。相信,说供佛迷信的人,如果给他们讲清楚佛教里的这些学科间的关系及意义,他们也会学啊。
总而言之,一切虚妄、贪痴、执著、迷惑、诒谩都不是佛法,佛法就是以真实和智慧,无量的大觉,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真正的快乐,这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佛教目标。佛以无尽的慈悲之心,教化一切众生,而众生能够从中得到觉慧,则是其造化,也是一个社会的造化。
参考:《幸福美满的教育——认识佛教》,净空法师著。
江雪独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