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尘缘似水
尘缘似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3
  • 关注人气: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生追求爱情、知识与和平的哲学家伯兰特·罗素

(2008-02-26 09:39:58)
标签:

名人

情感

文化

分类: 名家名篇
 
http://baike.baidu.com/pic/129/11966042952849780_small.jpg 

   伯兰特·罗素(1872-1970年)98岁,英国哲学家,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他将近一百年的漫长生活历程中,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尤以哲学和数学为最。他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还是个文学家,这也许让不少人感到意外。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他对文学园地不经意的闯入,令许多为了文学以生命相搏的作家汗颜。



业绩:在数学和哲学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婚姻与道德》、《战争--恐惧的产物》。坚决反对战争,反对核武器,为争取世界和平而奔走呼吁。l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活情趣:青少年时期沉迷于数学,后转向社会问题。喜欢结交社会名流,经常到世界各地旅游。最大的乐趣是读书写作。

益寿格言:"三种简单而又极度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养生食物:喜食精细浓缩食物,布丁、汤、果汁、茶以及大量的苏格兰威士忌酒。


数学使他摆脱了孤独和寂寞


伯兰特·罗素,1872年5月18日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的拉文斯克夫特的一个名门望族。他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的祖父约翰·罗素伯爵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罗素的父亲是一个自由思想家,母亲从事妇女运动。他的几个舅舅也很有名气,有信奉天主教的,有信奉伊斯兰教的,还有一位是不可知论者。罗素从小就是在这个各种思想流派并存的大家庭里生活着,对他以后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罗素两岁时父母就先后去世了。父亲临终前决定把孩子托付给保护人看管,罗素的祖父对此事坚决反对,把孩子接回家中由罗素的祖母来照顾。祖母是一位具有严肃道德观念的妇女,对罗素的要求很严格。她教给罗素许多做人的道理,如待人接物、举止行为等等。祖母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继承家族的光荣传统,成为一个有地位、有身份的绅士。

罗素的童年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更具有独立性。与此同时,他也失去了作为孩子应有的天真和快乐。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爬到树上掏鸟窝,跑到海边捡贝壳;也不能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撒娇耍赖,享受母爱的温暖;更不能和小朋友一起到海边堆沙器、做游戏。他就像笼中的小鸟渴望展翅飞翔。

从小就失去了父爱和母爱,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又因为他经常只在室内活动,缺乏体育锻炼,因此他的身体比起同龄的孩子要弱得多,饭量也特别小。为了让他从食物中得到更多的营养,祖母经常亲自给罗素做一些精细的菜肴以及各种营养丰富的汤。

就在小罗素孤独寂寞的时候,他迷上了几何学。1883年,11岁的罗素开始学习几何,他从未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使人愉快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罗素的知识也在不断增加。他酷爱读书,思维特别活跃。除了在数学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外,对宗教也进行了研究。他阅读了许多有关神学方面的书籍,并把自己对神学的看法用希腊文发表在杂志上,这也是他对哲学研究的初步探索。

18岁的时候,罗素进入剑桥大学学习。除了正常的学习外,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在同学们的眼里,罗素是一个清高、孤傲、行为古板的人,喜欢留着八字胡,穿着浆直的高领服装,与他的实际年龄相差甚远。时间一长,同学们渐渐发现,这个身体枯瘦的年轻人其实是一个温和善良、头脑灵活,而且十分健谈的人。罗素在大学里很快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一起探讨数学和哲学方面的问题。此时的罗素更迷恋于数学方面的研究,他说:"我最渴望的是找到数学的正确推论。"


战争使他恢复了青春活力


1894年,大学毕业后的罗素就同皮尔索尔·史密斯小姐结了婚。史密斯是一位漂亮的美国费拉德尔菲亚姑娘,比罗素年长5岁。婚后,他同妻子一起到欧洲旅游,然后他来到美国,在布赖恩马尔学院和霍普金斯大学讲授几何学。与此同时,他成为剑桥大学的特别研究生。

1900年是罗素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年。这年7月,罗素在巴黎参加国际哲学会议时遇到了象征逻辑创始人吉乌塞坡·皮诺。罗素有幸拜读了皮诺的著作,令他茅塞顿开,他终于找到了许多年一直在苦苦寻觅的问题的答案。他兴奋地告诉朋友:"几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分析数学的基本概念,如序模和基数。在几周的时间里,我突然发现问题的明确答案出现了。这些问题使我困惑了多年,在发现答案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新的数学技巧。"同年10月,罗素开始着手写作《数学原理》一书,1902年完成出版。紧接着他又用了8年时间进行数学逻辑的推理阐述工作,写成了《数学基础》一书。

将抽象的概念写到纸上是一项费力的脑力劳动,也是对人意志的一种考验。这项工作要求他必须有超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缜密的数学运算能力,要专心致志,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在谈到当时写作的艰难时,罗素说:"每天早上我坐下来,铺开一张白纸,除了午餐时有短暂的间断,一整天我都盯在白纸上。常常是夜幕来临了,纸上仍然是空白的。"

在写作《数学原理》和《数学基础》两部书的10年时间里,罗素的脑力和体力消耗实在是太大了,他原本瘦弱的身体更加消瘦。整日的冥思苦想使他的一头黑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全白。如果不是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支撑着他,他早就退缩了。罗素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常常感到自己似乎在一条隧道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从另一端爬出去。我的智力再也未能从那种耗力的劳动中恢复过来。"在最困难的时候,好几次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但他还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终于,《数学基础》一书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理性著作之一。然后,罗素又把精力转向了哲学研究。

在罗素写作哲学著作的同时,还对社会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从一名学者变成了一位政治活动家,战争使他"经历了一个恢复青春活力的过程"。罗素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战争使我摆脱了偏见,促使我对许多问题重新思考。它给我提供了一种新的活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罗素成为一名捍卫和平的忠诚卫士。他发表了一系列呼吁和平的演讲,还写了《战争--恐惧的产物》、《社会承认原则》和《战时法庭》等书。他在书中写道:"在所有的战争不幸中,最大的不幸是纯精神的不幸:仇恨、不公正、践踏真理、人为的冲突。"由于他的激烈言论,他被监禁了6个月。在监狱的一个小屋里,罗素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每天主要以读书打发时间。

罗素的和平主义观点导致他的许多朋友纷纷离开了他,让他再次体验到了孤独寂寞的滋味。就在他最需要朋友关怀的时候,他结识了女演员科利特·奥尼尔,两人很快堕入了热恋。对于罗素来说,半年的监狱生活使他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受到了压抑,他那饥饿的身体多么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因此在同奥尼尔小姐的爱情中,罗素更加体会到男欢女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我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清教主义并不能构成人类的幸福。我认为大多数人是为一种极度的不幸所控制,这种不幸要以破坏性的愤怒发泄出来。只有通过天性的欢乐传播,才会出现一个美好善良的世界。"罗素的这一观点,从医学和养生的角度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罗素从第一次婚姻失败以后一直过着单身生活。这期间也曾有过几次爱情经历,但都没能长久。他的私生活经常受到人们的谴责,于是罗素决定重新组建一个家庭。1921年,他同威尼弗雷德·布莱克小姐结了婚。婚后,罗素和妻子共同建立了一所实验学校--比肯山学校,旨在促进进步教育。他对学生的教育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允许学生表现得粗鲁,可以使用他们自己喜欢的语言,可以把老师叫作傻瓜,对长辈无礼也不受斥责。罗素的这种教育观念在英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33年,罗素的第二次婚姻在经历了12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再次出现了危机。他们的离婚事件在报纸上成为一时的新闻。离婚后不久,罗素又同他的秘书结了婚。

1938年,罗素开始在美国的大学讲学。1940年,他接受了到市政学院教书的职务。罗素给学生们的印象是:身体枯瘦,满头白发,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学生威廉在回忆罗素时说:"我经常看到老师到便宜的小餐馆里吃饭。有一天我控制不住好奇心,便开口问道:'罗素先生,您为什么要在穷学生吃饭的餐馆里就餐?'他说:'因为在这里从来没有人打扰我。'"由此可见,罗素平时是一个喜欢清静的人。但当朋友聚会时,他又是一个既热情又幽默的人。他很会施展自己的魅力和才学,凭借他的智慧和在英国贵族上流社会中的地位,他结交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朋友。他的朋友中有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作家、音乐家等,罗素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罗素在大学里一边教学,一边著书立说。他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都通过他的书表达了出来。在《教育和社会秩序》一书中,罗素写道:"我确信,如果大多数大学生拥有临时的无儿女的婚姻,那么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在智力还在道德方面都将会更好一些。"他的这一观点一提出来,立刻引来了轩然大波。他的态度由过去的反对禁欲发展到了提倡违反道德准则的性自由、性解放。他的观点引起了一些政治家和保守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他们谴责罗素是一个公认的反宗教和道德的宣传家,应该把他浑身涂满柏油,再粘上羽毛,然后赶出这个国家。

在知识界的哄笑和谩骂声中,纽约最高法院宣布,因罗素不适合在市政学院任教而取消了他的任职,罗素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由于失去了在大学教书的机会,罗素在经济上遇到了麻烦。就在罗素最困难的时候,幸好遇到艺术收藏家阿尔伯特·巴恩斯先生,他让罗素在自己的基金会讲授哲学,任职5年。面对巴恩斯先生的帮助罗素非常感激,工作起来特别卖力。1940年秋,罗素又应邀在哈佛大学和其他高校讲授哲学并完成了《西方哲学史》的写作工作。这部著作不仅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带来了名誉。


他为自己的一生作了精彩的总结


1944年,罗素返回英国,继续从事写作和讲学。他还以极大的热心致力于一些重大问题,如和平主义、妇女权利、公民自由、战争与和平等,他成了一个繁忙的社会活动家。由于罗素积极地参与一些事件,而且屡次公开发表断然性声明,因此遭到许多谴责和嘲笑,甚至是挖苦,有人把他称作"英格兰最聪明的傻瓜"。但罗素对他人的冷嘲热讽根本不屑一顾,他仍然我行我素。

1949年,由于罗素在数学和哲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被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殊勋勋章。在英国得到这种殊荣的当时只有24人。1950年,78岁的罗素"因写了多方面有意义的著作并在这些著作中作为人类和思想自由的斗士出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殊荣和奖励就像兴奋剂一样一次次地注入罗素的体内,使他精力更加充沛,斗志更加旺盛。

从50年代以后,80多岁高龄的罗素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反对核战争。这时他已发现患有肠纽结,而且已不能再做手术,只能靠吃流食维持,医生劝他卧床休息,禁止饮酒。但罗素根本听不进去,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反核斗争中。为了唤起群众反对核武器的意识,罗素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参加了伦敦反核示威游行,并因妨碍治安罪被监禁了7天。

1970年2月2日,罗素伯爵走完了他近一个世纪的漫长而又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临终前,他早已为自己准备好了后事。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这样写道:"三种简单而又极度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他认为在这三种情感中,只有一种情感,即对爱情的渴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对于自己的生与死,罗素有非常幽默的观念。早在1937年,他就为自己写了一份讣告,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在青年时代,他在数学逻辑方面作了重要的工作,但是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偏执态度反映出缺乏稳定的判断,这在他的晚期著作中有越来越明显的表现……他的生活无论怎样反复无常,具有一定的年代错置的一致性,能使人联想到19世纪初叶的贵族反叛。他的原则是严肃的,尽管价值不大,但却支配着他的行为。在私生活方面,他表现得并不严苛,这对他的著作有所损害。可他是一个和蔼的健谈者,并不缺乏人类的同情心。"

罗素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这对一个两三岁就失去了父母、身体素质极差的孩子能活到如此高寿的年龄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主要是由于他后天的勤奋和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结果。他对数学的痴迷、对哲学的钻研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渴望构成了他人生的三大支柱,支撑着他不断地向前奋进。他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忘我的敬业精神使他能够摆脱因疾病而带来的痛苦和烦恼,这也许就是他长寿的主要原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