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关于保险和浮存金
(2017-12-04 16:40:35)我是任俊杰 2015-12-22
贴一份资料,给杨兄的资料做个补充。
综上所述,到底该如何衡量一家保险公司的获利能力呢?分析师与保险公司经理人通常会习惯性地去看综合比率——在评估一家保险公司盈利潜力时,它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但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更好的衡量标准:承保损失与浮存金的比率。
这个“承保损失/浮存金”比率,与人们常用的旨在衡量保险经营绩效的其他统计指标一样,是不适宜用于短期业绩考察的。一个季度乃至一年的承保数据,会因为估计的成份太过浓厚而无参考价值。但是当时间拉长至数年以上时,这个比率就可以大致告诉我们保险浮存金成本的高低。资金成本低,就代表这是一桩好生意;如相反,就是一桩坏生意。
到目前为止,伯克希尔位于资金成本非常低的阵营。我们拥有48%股权的GEICO其表现尤为出色,几乎每年都有承保利润。通过自身的不断成长,GEICO自我生成了越来越多的浮存金以供其投资,而它的资金成本更是远低于零。这等于是GEICO的保单持有人不仅向公司提供了保险浮存金,而且还要为这些浮存金再额外付息(干得好才是真正的好,GEICO非凡的获利能力源自公司的高效营运和对风险的严格管控,如此还能让投保人享受到最低价格的保单)。(1990年信)
只有将保险业的承保结果与保险浮存金可以获得的无风险收益做比较,才可以正确地评估一家财产意外险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当然,一家保险公司利用其浮存金与股东资金所能创造的投资收益也很重要,这也是投资人在评估保险公司的经营表现时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就我们现在讨论的内容来说,这些是需要另做分析的。保险浮存金的价值——实际上应当说是把它们从保险运营转移至投资运营时的价格——可以简单地以长期无风险的利率作为评估标准。(1993年信)
我们最主要的生意就是保险业务——虽然其他的事业体也相当重要。想要了解伯克希尔,你就必须知道如何去评估一家保险公司。其中的关键因素有:1、这项生意所能产生的浮存金数量;2、它的成本;(最为重要的是)3、对这两个因素的长期展望。(2000年信)
我们的成绩之所以这么出色,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我们拥有真正杰出的经理人。保险公司出售的保单都不是专卖品,相互之间可以任意复制对方的产品,没有固定的客户群、关键专利、核心不动产以及任何独特的自然资源来保护其竞争定位。通常情况下,品牌的重要性也不那么明显。因此,关键因素在于管理者的头脑、纪律以及品格。我们旗下的经理人具备所有这些特性。(2003年信)
让我再一次强调,免费使用浮存金并不是整个财产险行业的普遍现象:在大部分时间里,保险费并不足以支付客户的索赔及公司运营费用。结果,整个产业的有形资产回报,在数十年里都远低于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回报。(2009年信)
让我再强调一次,无成本的浮存金不应该成为对整个产险行业经营结果的一项预期:在保险行业里,“伯克希尔式”的浮存金可以说少之又少。在截至2011年的45年里,有37年行业的保费收入不足以覆盖其赔付和费用支出。正是基于此,数十年来整个行业的有形资本回报一直低于美国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这一结局不仅让人悲伤,而且注定还会继续下去。(2012年信)
g7220002015-12-22 09:26
贴一份资料,给杨兄的资料做个补充。综上所述,到底该如何衡量一家保险公司的获利能力呢?分析师与保险公司经理人通常会习惯性地去看综合比率——在评估一家保险公司盈利潜力时,它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但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更好的衡量标准:承保损失与浮存金的比率。这个“承保损失/浮存金”比率...
大家都在老巴菲特的过往言论中寻找理论支持,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个人崇拜呢?凡是他说的就是对的吗?现在大家都人云亦云。
华风清扬2015-12-22
王先生的文章正好说明我以前所说的,散户不能盲目学巴菲特,在A股市场,你家不开保险公司,又没有低息融资的杠杆可上,学老巴做蓝筹,跌的时候得撑住,涨的时候轮不到,所以通常是一套几年,然后为解套努力奋斗。这也是但斌林园李驰等业绩不佳的原因。
杠杆牛1.0时代是券商主导的,2.0是保险主导的。今天收到招行发来安邦万能险收益率已经逼近6%,让我感觉更像是披着“低利率”外衣的庞氏骗局模式。后续可以观察支撑这个庞氏骗局的两大要素是否可以持续:一是供给侧,增量资金是否可以持续?(观察指标:利率突破7%甚至更高)二是需求侧,蓝筹股突发性暴跌?(反向爆杠杆的威力大家都在七月见识过)。希望不要在2016年再来见证一次历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