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平定城(九)
(2019-11-06 16:13:12)
沧桑平定城
前院大门面东,门楹上有砖雕阳文“阆苑丛春”繁体篆书的字样,下面落宽为“周亮工”。我曾经读过郁达夫一篇写福州饮食的文章,好像说,明末清初,周亮工是很喜食一种名叫“江鳐柱”海鲜的人。查阅资料看到,周亮工曾在潍县任职,后被擢为福建按察使,他曾经做过一本叫做《印人传》的书,史家说他是“印章史上第一个提出流派的人”,如果此字就是“周亮工”所题,那这个宅子的历史就有些来头了。正门里侧也有楹额,是傅青主所撰“会不外索”的篆(繁)体。《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里,有“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的话,意在这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前院正门对着一壁影壁,影壁顶端也有雕砖,名之曰“友舟轩”,题款写的是“张元复”。张元复,字泰逢,号五溪,平定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拔贡生,后回乡教授门生,如著名的张佩芳(张穆之父)即出其门下,张元福晚年曾任浙江海宁县令,善精书法诗文,书法师承虞世南、欧阳洵等,平定南关流杯池《重修乐楼碑记》和《嘉山神祠捐修碑记》皆出其手。诗文有《定阳存草》、《燕山吟》的作品。还有就是前院上院的东侧门,也有门楹砖雕,为“得佳趣斋”,它的作者为祁隽藻。祁隽藻(1793~1866)
葛家院经过报纸的一阵喧嚣以后,渐渐地有了一些名气。诸多葛家的后人以此为美,颇觉得这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件弥足珍贵的宝贝。其中明末周亮工、清代傅山、祁隽澡、张元福等人的砖雕墨迹更是成为这个院落的珍奇。“我已经把你的文字置入葛氏家族中,你不会反对吧。”写在《葛家大院——民居的瑰宝》作者文下的留言真感就是一种欣欣然的口气。
不这位老人给我们讲了“葛氏大院”主人的变迁情况,我们听后顿有世事难测物事人非之感。
“这里不是出过一位名叫葛xx的官吗?”我们一直认为,这个院子就是我们县的早期领导人葛xx的故居。
“不,葛xx根本没有在这个院子住过。”老人回答很肯定,“葛xx后来和原来的妻子离婚,丢下一个孩子,由妻子带着。他前妻离异后和孩子曾经在这个院子住过一段时间。葛后来也不再认他的这个孩子了。”老人给我们讲了这一鲜为人知的事情。
老人说的情况真实与否,我们需要进一步查证。然而,事物常常就是这样,以变的趋势去发展前进。我们每一个作文的人,也应该从发展的眼光看事物,通过事物的变迁去审视历史,看待事物,也许可以从中找出更显朗的真实。现在葛家院已被崭新的大楼湮没在记忆中了。
别以为出了大槐树就出了西关了,其实不然。听刘奎耀先生讲,过去,平定还有西阁,雅名“存真阁“,离大峪口三百米左右,就在现在新修的检察院附近。这个阁我没有印象。我想,它大概和东关的朝晖阁是对应的建筑,曾经也是那样雄壮,是平定城西端的城界吧。最近看了平定老年书画协会出版的《九人砚边行》书画集,其中有葛世民画的一个社稷坛,并注有社稷坛在存真阁外。说明西关门外过去也有社稷坛。
过去,进了朝晖阁,特入东关街,出狮口,进城里街,过拱岱门、瞻华门出城里街,进西关街,再出存真阁,就算出城了。出了城经小峪,上黑沙岭,过凭虚阁(头道寺)、胜水寺(二道寺),下了义井,才可到得阳泉。这是一条通衢大道,是京城西去的枢纽。后来有了东大街、南大街、义井桥,有把西关街拓为评梅西街,道路改道了,更通达了。
随着平定县城西扩战略的实施,评梅西街向着大峪、小峪方向延伸,平定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等单位,已经修到小峪口前的评梅西街,评梅西街和广阳路连为一体,已经和阳泉城区毗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