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平定城(四)
(2019-07-17 17:22:03)分类: 散文 |
沧桑平定城(四)
平定县城北部,和城里街学门街并列的还有三条街,这就是当地人常说的头道街、二道街和三道后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平定县政府还是一个大门朝东的方形大院,出得大门,是一条通往大街的路,这条路很宽,有五十多米长,走出这条路,就是平定通往阳泉的大路。
大门往南拐,就是县政府南围墙一端,临靠围墙的也是一条大路,路南属于姑姑寺的范围。有一条深巷通往城里街,这就是姑姑寺巷,这条深巷,周围都是民居,巷内最有名的是石评梅故居。石评梅是民国初年中国四大才女之一。后病故北京,和蜜友高君宇一道葬于北京陶然亭公园。现在的评梅广场就是为纪念这位才女而命名的。我记得,文革时期,政府门外南侧的这道墙外常常贴着揭发和批判的大字报。大字报乱混混的,一天一个新面孔。文革结束以后,这墙常贴着各种公告。特别是每年高考下来,这面墙常常张榜公布着各位考生的分数和名次,家长和考生都拥挤在榜前,从密密麻麻的名字里寻找自己的位置,找到名字就可以知道能不能在龙门里鱼跃一番了。
从这里往西走,就是三道后街。三道后街南侧是平定的圣庙。圣庙也叫文庙,是平定文化的中心。圣庙背北朝南,门前是学门街,背靠三道后街。圣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据说原来大成殿东西都有古典式配殿,殿前二十余米处,一左一右有两座高大的木质碑亭,亭内有数米高的石碑。院子正南建有大成门。后来,配殿被拆除,只剩下临街的大成门门和大成殿了。好在近年来,政府对圣庙大成殿进行了修缮,恢复了大成门前的照壁和两侧的礼门仪门,门前贯通马道的侧门也补修复原了。西侧马道就是头道街,东侧是娘娘庙巷。如此,圣庙成为贯穿头道街和娘娘庙的中心,从外形上显出一些古香古色的模样来。圣庙在平定历史长河中,长期办着学校,先是一高(一完小),后更名为城里学校,文革时期,更名红卫学校,现在是平定第一实验小学。圣庙的东侧有一个偏院,过去是个四合院,县教育局教研室、招生办等单位曾在其中办公。后来修了县教育局,教育局才从政府四楼搬到此地。
关于娘娘庙的来历,有人说,过去这里确实有一个庙,叫娘娘庙。娘娘庙巷东口出去,就和姑姑寺巷连在一起。所以,平定城过去的大街小巷都是互通互连的。
我的记忆中,三道后街北侧都是民居,瓦房居多。南侧是平定县供销社的职工宿舍。是单独成院的,宿舍大门是一排整齐的拱形砖门。
据平定职高周巧云老师回忆,她的外祖父家就在三道后街,她童年时期常在这里玩耍。她的外祖父名叫葛致祥,因患耳疾,人称葛聋。葛智德从事木工生意为生,以割棺材著称。其长子更是赫赫有名。他的长子葛尧臣1936年参加革命,抗战时期,曾任平西县政府游击大队队长,在百团大战中,率游击大队驻扎在寿阳和大、小龙泉等地,在冶西、平定城、阳泉、赛鱼、桑章、测石一带配合作战。后由于叛徒告密,在王家沟村不幸被捕,于1941年6月15日,被日军杀害于测石火车站对面的狼峪沟,牺牲时,年仅36岁。1947年,平定解放时,在城南河开庆祝大会,同时悼念左权、葛尧臣和赵亨德等几位烈士。几年前,阳泉郊区在葛尧臣牺牲的地方,为英雄立了丰碑,以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
葛尧臣的妹妹葛秀臣受哥哥的影响,很早就成为进步青年,后随军南下,转业后定居在辽宁省朝阳市,其丈夫是平定马山人,名叫张守义,生前曾任辽宁省检委常委。他们是平定籍老干部张布克的亲家。
据说,在平定解放初期,三道后街,还设立过医院。就在城里学校操场对面。有许多名医在此从医。有名的如周福来、刘秀山等。该医院后来合并到平定县医院,可以看作是平定县医院的前身。
现在三道后街和姑姑寺一带都进行了旧城改造,新修的新安路荡平了昔日的尘埃,大路已经出了西关西门原址,延伸到大峪小峪一带,许多记忆中的影像荡然无存了。
唯可以看到的是头道街和二道街的一些旧迹,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他们也必然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据90高龄的张世复老师回忆,过去圣庙的西侧有三面阁。所谓三面阁,即一侧紧靠圣庙围墙,阁顶供着观音菩萨的塑像。三面阁往西就是头道街,往北是二道街的街口。那时,人们称头道街为西马道。日本侵华前,头道街的一个大院办过女子学校。后来,改成大伙房,凡县里开会,都要在这里办伙食。就是现在郝利涛家政公司所在的院落。过去这里大户人家不少。吕家就是其中的望族。据说,吕家过去门前也有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旗杆,可见,不是一般的人家。曾任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吕伯涛就是这个吕家的后人。
二道街往西走,便是钟鼓巷,一直延伸到庙巷,十字街附近。关于钟鼓巷的来历。据张老师回忆,是因为二道街和钟鼓巷之间有一个大钟。有木质钟楼,大钟有三米多高,钟的中心如同穹庐,可容一张八仙桌大的空间。据说,因为炼此大钟,周围还堆积了一堆很大煤灰堆子,也就是人们说的大煤灰堆。可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钟运往阳泉熔化厂炼了钢铁了。大煤灰堆旁边的任家也是显贵之家,门前有旗杆,上马石等标识。任家再往西是城隍庙,日本侵华时,这里曾经是宪兵队。就是现在平定三中所在的位置。
二道街过去是达官贵人云集的地方。其中,张老师的曾祖父张映櫺就是其中一位。张映櫺,字星阶,号彤翼,行一。年轻时获平定州优癝生,清道光乙酉科拨贡,官直隶深州州判,加知州衔(从五品),兼任河北枣强、安平县知县,病逝于深州任上,官声显赫。按照清朝科举制度,每隔十二年,各省都要从生员中择优报送入京,作为拨贡。可见,张映櫺学识之渊博睿智。张映櫺于光绪三年冬在二道街购买了一处四合院,位于圣庙东北角,三面阁前,这个院子大门朝南,门楼上悬挂着硕大的木匾,上书“大夫第”。大门内正上方有山西巡抚胡聘之为光绪丁酉科科举人张绪文(张尧年之子,张映櫺之孙)手书的“文魁”牌匾。这个院子很大,是一个三进院,进入二门有狭长的天井,南方为歇山顶,五楹,正对北面的重华门,进入重华门,便进入前院,前庭五楹,走廊很宽,正上方木匾书有隶体“食德服畴”字样。三进院里供着关帝等神位,花墙讲究气派。后来张映櫺又购置了平定颖宫的西北角,三面阁前的寓所一座。以正寝奉先祠,前庭作私塾。书堂号为“崇忍堂”。门庭日益壮大。张世复老师的五哥叫张世忠,曾在山西安泽县任知县,写得一手好书法。平定的二道寺曾经有张世忠所书的“张石洲(张穆)读书处”的石碑。张世忠后来买下三道街的一处住宅。
还有一名叫陈士梅的进士也出自二道街,陈士梅曾任西安巡抚。门前有“进士第”的匾额。张家和陈家是姨表亲。后来陈家后人搬到西安和内蒙古等地居住。据张老师回忆,陈家是二进院,在日本侵华前,前院曾办过报社,后院为二层木楼。曾经一段时间做过法院,以后就成为机关幼儿园。前几年,因为成了危房被拆迁,幼儿园迁到了东关。
据史料记载,有一名叫杨如莹的生员也出自二道街,杨如莹,字笠仙,号竹立山人。咸丰五年生于书香门第,好读书,习书法,光绪初年中秀才,晚年捐补五品街鸿胪寺序班。一生设馆收徒,曾在后街曹家院、西门外“聚锦恒”背后,开馆收徒。西关的陆近礼(字恭斋,曾在日本留学,后任山西财政厅长)、黄新竞(字振汉,曾任盂县区长)都出自其门下。
此外,二道街还有几户生意人家。如蔡家和另一位张家在二道街做过麻油生意。还有就是关帝庙,后来办了西盟会,遗迹还在。
在写此文时,我徜徉于残破的街巷里,一边记录,一边用手机拍着照片,希图留下一些记忆的影像。有人问:“你是考古的吗?”我惨然一笑。
但也不枉虚走一遭,有些房屋的门面还保留着旧的痕迹。如头道街1号,6号,16号等,14号人家不但有考究的门楼,还悬有一面“法祖重德”的牌匾,看来,平定人还是有些怀旧情愫的。
二道街北侧旧居已经拆除,高耸的楼房矗立起来;南侧还保留着成排的民居。看来离拆迁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