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虚假广告”的最大帮凶?
(2009-03-16 14:56: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字的声音 |
虚假广告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而这一公害的制造者就是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者和代言人。如今,明星代言虚假食品广告要承担连带责任了,甚至会因此赔的倾家荡产。代言人要为虚假广告买单了,那么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者呢?难道所有的虚假广告之责都推给代言人吗?毕竟一条虚假广告的出炉,离不开广告经营者的创意,离不开广告的发布者提供的平台,况且不是所有虚假广告都有代言人,那么那些没有代言人的虚假广告惹的祸又该找谁买单?
这里我们以虚假最多的医药广告为例,现在虚假医药广告已经拥有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而且还在不断翻新。因为医药行业的利润率非常高,但竞争也很激烈,所以有很多小药厂“铤而走险”,还有一些不良的医院,尤其一些小医院知名度不像大医院那么多,急于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有这种重睹,他们宁愿“过把瘾就死”。
本来该把好最后一道关的广告发布者,不但不尽其责,反而与那些非法商家勾结,为他们提供贩假的平台。比如:电视中的直销节目,广播中的医疗热线,报纸上的专题软文等等。媒体与商家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只顾昧着良心赚黑钱,哪会顾得上受骗者的痛苦和无奈?虚假广告的真正帮凶就是那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因为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即使制作的再精良的虚假广告也不会与消费者见面,消费者也就不会上当受骗。
虚假医药广告在内容方面都很相似,比如有主持人,也有嘉宾,现场也有观众,这些观众不管真的假的,都是以患者或者患者名义出现。嘉宾有的时候是医疗专家或者某一个药品的号称研发者,患者和主持人就都是一些比较熟的面孔了,而且都是一些相对知名的一些演员。主持人会提问这个药到底治这个有没有用,下面观众会举手说说挺有用,但还想请教专家一些问题之类。这些专家说这是国际先进的技术,就差没有得诺贝尔奖,几乎就是夸大其词,然后中心的意思就是这个东西或者是器械,或者这药或者这个医院对某一种疾病世界最好的,完全能够治愈的,其实都是是瞄着电视机前观众的腰包。
广播中的医疗热线更是虚假广告的温床,其实就是媒体与商家联合一起忽悠消费者。培训两天就是一个医药“专家”, 节目开始后,一般是播一段片头花,把产品介绍一遍。接着,主持人就会推出“专家”。问题都是安排好的,反正天天讲老一套,只要能说就行,不会让“专家”下不了台,而且这些“专家”的普通话不要太标准,说漏了也没事,因为外面有导播把关,现场说话和播出有七八秒的滞后,稍有不对就会切断。许多听众都会被热线中的听众来电所迷惑,殊不知打电话来的“听众”也是事先安排好的,有些公司专门给节目提供“听众托”,“托儿”打进一个电话10-20元,公司从中抽2-5元,“托儿”一个月也能挣1000多元。如果你真的只是个听众,热线电话是根本打不进来的,因为全让“托儿”占了。即使打进来,导播听到不是“托儿”,要么直接就把电话挂了,要么就说“来不及了,前面还有四五个电话排队”,敷衍过去。
所以,这里说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是虚假广告的最大帮凶一点都不为过,是媒体为虚假广告提供了贩假的阵地,是媒体为虚假广告打开贩假的窗口。追查虚假广告,作为广告的发布者难逃其咎。这里我们希望那些媒体的领导人们,别只顾追求广告创收,也要摸着自己的心头问一问。因为这些虚假广告损害到的都是那些老年人,一些低收入的人,包括有一些常年有一些疑难杂症这些人,多是弱势群体,这个时候,广告创收大丰收的背后损害的就是他们的利益,难道你摸摸自己的心口,不觉得有虚空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