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娃娃”喝的是三鹿奶粉?(图)

标签:
身边的奥运杂谈 |
分类: 字的声音 |
甘肃的一名肾结石患儿正遭受病痛。资料图片
或许是消费群体实在太特殊的缘故,有关奶粉的话题总是夺人眼球。2002年的惠氏、雅培风波,2004年的“大头娃娃”事件,无一例外都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焦点。这些天,好几个省市又传出“黑奶粉”致众多婴孩患上肾结石。
据报道,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接收了一名特殊患者,病人是8个月大的婴儿,却患有“双肾多发性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病症。而且这是该院收治的第14名患有相同疾病的婴儿了。他们有许多相同点:来自甘肃农村,均不满周岁,都长期食用某品牌奶粉。而且,除甘肃外,山东潍坊、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江苏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患儿的最大共同点,也是长期食用同一种品牌的奶粉。
看到此,相信大家不禁都要发问:这“黑奶粉”是哪个品牌?甘肃省卫生厅给出的答复是“不便透露”。怎么个不便?看着一个个婴儿躺在病床上尿不出尿来还有什么不便之处,是嫌躺进来的娃娃少吗?要知道,在真相未明之前,此品牌奶粉怎么也应成为嫌疑对象,要即刻下架。否则,在“某”字的掩护下,多拖一天,或许就多一个孩子受伤害。
甘肃省卫生厅的“不便”或许是因为没有详实的证据,无法判断患病与奶粉有直接关系。这边是没证据,而武汉同济医院小儿外科袁继炎、张文教授通过临床调查,高度怀疑某品牌奶粉与此密切相关,却不知这样的事到哪里去报告。虽然引起尿结石的原因很多,或先天性高钙尿,或饮用水水质偏“硬”,但此次众多“结石娃娃”唯一病因交集就是“长期食用同一品牌奶粉”。已有“大头娃娃”前车之鉴,这一“某”奶粉还要保护多久?试问:什么时候才“方便”?这类调查涉及复杂的医学鉴定,有关结论恐怕一年半载甚至几年时间内都难以作出,等到“方便”的时候,不知又有多少孩子无辜受害,人命关天啊!
当地媒体应该知道这是什么品牌,但它承担不起将所知信息公之于众的后果。其实也不一定是媒体不敢说,许多时候都是迫于上层的压力不能说。可一个“某”字,使所有正在让孩子吃奶粉的父母都会感到惶恐不安,他们不知道孩子吃的是不是这种奶粉。这个时候我们的公信部门在哪?这个时候慎言就不怕”结石”而不作为吗? 有些人在该审慎的时候不够审慎,在应该及时出手的时候瞻前顾后的表现,实在是见得太多了。这次即使有关部门与很多媒体依然没有点出这个奶粉的名字,也不奇怪。
如果我们把“黑奶粉”事件看作一个博弈过程,那么,政府、奶粉生产商、奶粉经销商和消费者就是四位弈者,而“黑奶粉”喂出“大头娃娃”,养出“结石娃娃”,则是本场博弈的最差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原因在于弈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力量失衡现象。奶粉生产商和经销商构成了一个同盟,他们不仅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拥有庞大的低价奶品市场,还拥有“宽松的”经营环境,而消费者天生就处于弱势和依赖地位,他们在棋盘上的位置完全仰仗于政府这个“高手”的庇护,但遗憾的是,政府在奶品市场或者说食品安全体系上也存在着“肌无力”问题,所以,“黑奶粉”得以畅销全国各地,“大头娃娃”不是阜阳的“特产”,“结石娃娃”也不只在边远的西北甘肃才有,到底有多少婴儿深受“黑奶粉”的戕害,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政府不能只当救火队,而应从根本上反思“黑奶粉”的解决之道。而且出事了更要及时信息公开,藏着,掖着,盖着有用吗?纸终究包不住火!最后让我们向《东方早报》表示一下敬意吧,他的新闻说,“结石娃娃”喝的是三鹿奶粉。
三鹿奶粉——“结石娃娃”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