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2008-02-20 10:00:18)
标签:

文化

元宵节

杂谈

分类: 诗的文化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许多人又将其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厦门大学教授陈培爱等诸多专家也认同“情人节”这一说法,并举出北宋著名文人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词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以及著名潮剧《陈三五娘》、古戏《春灯谜》等表现元宵夜情爱的诗词歌赋和民间戏曲。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说法到底能否被认同?这就不得不追溯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在过去一千二三百年的时间里,是九州同庆的一个“大节”,其由来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起源于西汉初年,周勃平定诸吕,尽诛吕后族人,扶持汉文帝登基之后,为了纪念政变成功,就把起事的日子——正月十五,确定为朝野同庆的节日。虽然很多文章引用这一说法,但其实属于无稽之谈。一则此说不见于任何古代典籍,二则那次政变既不是在一月,也不是在十五日,所以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的三人成虎而已。

 

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佛教。说是汉明帝时佛教始入中土,为表达对佛的敬意,皇帝在正月十五亲自到庙中燃灯。这也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而且佛教传入的过程本身就是疑团重重的。所以,这种说法是后人的附会之说无疑。

 

第三种流行的看法说是从道教而来。道教有上元、中元、下元之说,分别指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与十月十五,又分别为所谓天官、地官与水官的诞辰。于是,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天官赐福”之日。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先后顺序不清,道教的“三官”之说是比较后起的,因此缺乏这个节日的“原创”资格。

 

实际上,元宵节是在由两汉到隋唐的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逐渐固定、成型的。在汉代,元宵节的“前身”叫“上辛节”。当时,皇室崇信的最高神为“太一”,祭祀太一神的时间是在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古代以天干地支记时日,辛为天干之八),由于太一神对应于天星,故这一天的祭祀活动安排在晚间,史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昏时夜祠到明。”显然,这一活动必然伴随着祭祀现场及其周边的张灯结彩。不过,干支记日与朔望记日并非一一对应,所以每年的祭祀活动可能是正月上旬的任何一天。后来,可能是为了夜间活动的便利与气氛,这一活动逐渐改到了月圆之夜。而日后道教“三元”之说的提出,又为这一日期的改动增添了文化内涵与吉祥色彩,促使这个日期固定下来,并改名为“上元节”。由于“上元节”的活动是在夜晚进行,所以又称“元宵”——即“上元之夜”的意思。

 

至于这一“转型”的确切时间,有的学者认为是在三国前后,有的则认为是在南北朝前期。比较圆通的说法应该是在这二三百年间,逐渐确定并由宫廷推广到民间的,而内容也随之脱离了“太一”祭祀。到了隋唐,史书就有了明确的记载,甚至有了帝王、后妃微服出宫看灯的事情,可见节日的主体已由宫廷祭祀转到了民间狂欢。由此看来,元宵节被成为中国的狂欢节更适宜。

 

另外,七夕已为更多人认定为中国的情人节。虽然这个情人节未免让人感觉有些凄凉。牛郎织女情断天河,饱经三百六十日的苦恋,换得一夕的相拥,悲喜交集之余,也就是伏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毫无浪漫可言,但或许这就是中国情人节独有的情爱内涵,它更好地诠释了“情”与“爱”。

 

中国的情人节属于七夕,虽没有西方瓦伦丁式的浪漫,但传承了中国注重“情”的文化。元宵节不该是别样的“情人节”,只是为情人营造了一场盛大的“狂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