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央视办春晚
每到年终,“春晚”都是曝光率极高的字眼儿。随着铺天盖地地报道,将“春晚”整得神神秘秘,把人们的胃口牢牢吊起。这道除夕夜的饕餮文化大餐却总是闻着香,吃着不是味儿,甭管谁“掌勺儿”,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年年都是“土豆、辣子、西红柿”,尽是些老面孔。
过去常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可这老将大多江郎才尽,实为强弩之末。就拿“春晚”的大菜——赵本山来说,从卖拐到卖车,再卖担架,看似完整的三部曲,其实更像狗尾续貂;从实话实说到小崔说事,再到公鸡下蛋,看着是续集不断,实际是攒鸡毛凑掸子,都是没辙之举。2008春晚赵本山的本子更是迟迟不能出炉,担架也卖了,公鸡蛋也下了,三部曲都搞完了,还怎么续?没得续!可若再重新开辟新的题材,又是谈何容易?!其他演员境况也都差不多,冯巩的情景相声一年不如一年,黄宏也是新瓶子装陈醋,继《装修》、《邻居》后,今年要《开锁》,歌舞类也是没什么新意,唯一变的可能也就是舞台布景。所以,许多人将“春晚”很形象地比喻为“鸡肋”,确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既然“春晚”已经没什么上升的空间,老百姓也都厌腻了,央视为何还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去大搞而特搞呢?不是老百姓离不开“春晚”,更不是央视多么为老百姓着想,变着法儿地来给咱做这套“年夜大餐”,而是央视早已将“春晚”视为“摇钱树”。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哪有什么免费的年夜大餐?以2007年的春晚为例,1台晚会=1500人(不含北京人);5个月=10个节目;1次直播=20次审查,看看这几个数字,不可谓不艰苦。为了准备一台“春晚”,要为1500多人提供住宿,猪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负责人崔砚君工作5个月就是提供出10个小品,而有些节目与观众见面还要经过20次的审查。据说,这些演员们只有劳务费,没有出场费,基本上是每人两千,对于拍一集戏挣七八万、唱一首歌挣几十万的“super star”来说跟不给钱有何区别?而且未满18岁的演员还没有劳务费。是大腕们颇于被央视封杀的压力?还是大腕们年终公益演出?这些大腕们真的什么都不图吗?非也!非也!再给您看两组数据,就都明白了!
1次露面=出场费翻三倍。越来越多的演员了解春晚的重要性,网络歌手杨臣刚那年在春晚上高歌了一曲《老鼠爱大米》,出场费一下子从2万元涨到了6万元。从鸡年春晚开始,香港英皇愿意免费让旗下艺人到春晚演出博曝光率。去年陶喆、蔡依琳丢下许多赚钱机会来到春晚为观众拜年,也是图更多内地观众认识他们。看完演员的帐本,接着看央视是怎么打开“春晚”这个百宝箱的。
5小时=5亿广告收入。2007年春晚的广告价位全面上涨,20点报时广告底价达到575万元,零点报时的底价甚至达到了1000万元的历史最高价。总广告时间620秒,广告总收入超过5亿元,一秒钟的广告收入就是80余万元;如果按照5个小时的春晚来平均,一个小时就有1亿元的广告收入,所以说春晚是一台世界上最具商业暴利的晚会一点都不为过。只是这样的剖析更让人搞不明白,一方面春晚说没有钱,以致于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打发演员,一方面晚会的天价广告让春晚所代表的央视赚了个痛快豪爽。据说,2008年的春晚报时以4281万拍出,而“春晚我最喜爱的节目”也收入5600万元,看来今年央视又将赚个盆满钵流。
春晚5亿元的广告收入,相当于一个特大型企业一年的收入,相当于一个贫困县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几十个贫困乡镇的一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成千上万个贫困村子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几十万、几百万文艺工作者一年的工资收入,怎么能够还说春晚没有钱呢?那么,春晚挣的钱的究竟做什么了,用到了什么地方,用了多少,办个春晚需要多少钱,20多年了,谁对此上过心呢?难道办春晚收了多少,支出了多少,赢余多少,就该是个糊涂账?难道春晚不该审计,给全国人民一个清晰的财务交代?
一台全国人民热切期盼的娱乐盛宴,如今却到了请演员难,很多人不愿意上春晚的境地,何其尴尬,这些年春晚的节目质量受到普遍诟病,央视对春晚舍不得投入,只想凭借垄断的老脸蹭演员和节目是关键原因,春晚需要高投入,多么尊重演员和演员的劳动,就有多少好赖节目,这是文化的市场性所决定的,也是公认的文化市场规律。如果老是认为演员占了春晚的光,而忽视了春晚自身的市场规律,注定临时抱佛脚的节目多,而下功夫的节目少,观众不满意就很容易理解了,春晚不成为鸡肋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