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我爱生命,但我不愿活”的悲情,寻求安乐死的呼告,都让我们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安乐死申请”议案能否通得过?我们无法知道。不过,让我思考的却是这位女孩子为何要申请“安乐死”?难道仅仅是由于自己的病?
她自己的病,应该是首要原因,从1岁开始,她就与正常人不一样了,要经受多大的折腾,才可以活过一天。她生命的延续,最大的需要是有钱来治病,可这钱从哪里来?除了她父母来负担,理应还有别的渠道,可实际上,基本全靠在她父母身上了。换言之,她仅仅成了父母的负担。
这位女孩说,她一定要死在死在父母前面。为什么?如果父母死在她前面了,她依靠谁生活?谁来照顾她、养活她?站在女孩的角度看,她除了申请“安乐死”,还能有什么选择?在“安乐死”申请议案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位重病女孩无奈对生活无助的恐惧。
一个人生了病是一个人的不幸,而只有寻求死却是社会的不幸。这要拷问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救助体系在哪里?是否健全了?对于重病的人,我们的社会又能做什么?大凡遇到重病,我们经常见到的多是捐款,众人集柴火焰高,也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救助之情,可这毕竟是杯水车薪,不能救助所有需要救助的人。每一个人都有生的权利,可当生命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与其屈辱的活,不如有尊严的死。
其实,从“我爱生命,但我不愿活”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必死的绝情,而是无奈的抉择之痛。试想,如果我们的社会解决了女孩的后顾之忧,她还想着要“安乐死”吗?“安乐死”的申请,何尝不是对社会救助体系缺失的呼唤?除了“安乐死”还有什么选择?如果有选择,还会想着要“安乐死”么?
注:文章来源自《东北网》作者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