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披露:“2008年,江苏省率先对高考方案进行调整,只考“语数外”三科。”这从某种程度上确实缓解了学生高考的压力,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偏科现象。毕竟原有的“3+2”或“3+X”的模式让学生高考复习任务比较大,又使偏科较严重的学生有空子可钻,因为“3帮1”或“4帮1”总要比“2帮1”容易的多。
比如央视“名嘴”王小丫在杨澜主持的《天下女人》中就透露自己严重的偏科,高考数学仅得了20分,差一点就“鸭蛋”了,虽然二次补习可转年高考依然没有及格。如果王小丫赶上2008年在江苏高考那肯定“翘辫子”了,即使语文、外语成绩在好,也很难补上数学留下的大窟窿。
从“数理化”到“语数外”,中国的中学教育真的在前进吗?只考“语数外”这是将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又重新拉回到应试教育。如果说原有的高考模式还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去学学历史看看生物背背政治算算物理等边缘性主科,那新的“语数外”方案就将考试重心真正集中化,其它学科彻底被以会考的形式边缘化了,即使分A、B、C等级也只是陪太子读书而已。
只考“语数外”,是为了降低高考难度吗?现在几乎只要上高中就有大学上,不知是高考难度降低了还是大学门槛降低了,当然想上清华北大依然不容易。中国的教育确实需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了,但不是只调整一下高考形式,探讨究竟高考考几门合适。当前的社会状态和学生的课本完全的脱节,学生们被迫死记硬背着书本上的文字。不能不死记硬背,因为学生根本无法体会、了解那样的书本内容。课堂中听的尽是清官好事,出了校门见到的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学与行的脱节,致使学生们原本虽说幼稚倒还纯真的世界观被扭曲、被错乱。
只考“语数外”,看似利于学生、老师减负。其实只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老师的。此举将偏科的学生无疑推上风口浪尖,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恶补自己的偏科。还有就是教语文、数学、英语的老师担的责任将更重,这就要考验各个学校“语数外”老师的师资力量储备了。而且“语数外”高考模式的方案将直接拉大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距离,众所周知,农村的外语成绩要比城市差一个很大的台阶,这与拉动农村教育的大思想也是矛盾的。
什么时候中国教育能将“考试成绩第一的硬道理”软化,行与学同步,那么无论高考考什么,学生和老师才是真正的减负,才能突破高考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