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阿姨回来了!
这位58岁的新新女大学生还是回来了!
因为住在天津的缘故,一直很关注仝正国阿姨的大学历程,天津的《每日新报》一直对仝阿姨的求学、考学、入学、退学做了全程跟踪报道。
从仝阿姨被大学录取的那天起,她的周围就没少了争论,争论的核心无非就是她的年龄。是呀!58岁了,该不该再去上大学?有反对的,说:“她这是浪费国家教育资源,挤占其他适龄青少年受教育的机会!”有泼冷水的,说:“又不参与就业竞争,一纸文凭对一位近60岁的老太太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有捕风捉影的,说:“这难道是一场个人、媒体、学校联手炮制的炒作?”谁也没想到,最后的结局是58岁的仝正国阿姨考上大学又退学,理由是:高原反应!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这些原本以为没有意义的争论和猜测是那么的有意义!
上大学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昆明,难道她真的没有预料到昆明的地域特征吗?高原反应是不是为自己全身而退预先准备的理由?要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最清楚,昆明的高原反应对于一个在社会上闯荡几十年的人不可能不知!中国大学千千座,为何单选昆明这一家?从常理推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58岁的人了,考大学为了什么?用仝阿姨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圆梦!人生还有几何?是享受人生的日子的了!昆明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绝对是游玩的好地方!而且仝阿姨也在遗憾没能去成神秘的西双版纳,没能去红河州看看那里的朋友,所以说她选择去昆明应该是玩为主学为辅!仝阿姨对为什么上大学选择昆明是这样解释的,她说高估了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忽略了自己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说当初选择一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城市是为了利于恢复关节炎和坐骨神经痛。不得不说这样的理由很牵强,如果真的想考大学,完成大学学业,以她的身体状况,有哪个城市比天津或北京更合适?
从某种意义讲,仝阿姨已经完成了自己40年的大学梦!而她仅仅为了圆梦确实占用了一个大学名额,她不同于5年前那位73岁的汪侠,因为汪侠当年是被南京医科大学破格以旁听生身份录取的。中老年人有积极上进的心态是好的,那一代人许多都有大学梦想,可圆梦的方式不一定非要参加高考。我们国家开设了许多老年人大学,也有像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这种更适合中老年人圆大学梦的院校。
在这里不得不对薛涌的《中国人不要未老先衰》一文提出质疑。他说:“仝正国女士敢为天下先的作为,很可能为二十年后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其中还提到“越有技术,教育水平越高的老年人,越能延长自己的工作年龄。比如美国的大学教授,现在大多干到七十岁以后。但一个建筑工人,过了五十就让人担心。”可见他是推崇中老年人受教育,以此缓解老年人生存压力的。道理没错,不过美国70岁的大学教授应该不是58岁考大学后留教吧?!而且中国许多教授也都是六、七十岁依然活跃在讲台,但都是年轻时上大学打下的基础!“教育水平越高的老年人,越能延长自己的工作年龄。”这道理没错,但总不能让建筑工人50岁后继续读大学,以此延长自己的工作年龄吧!中国有句俗话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所以年轻人才更需要受教育,受高等教育!按照薛涌老师的理论,现在的40、50都去参加高考考大学好了,那中国的大学怎么办?继续扩招,增加就业压力吗?况且五、六十岁大学毕业真就能延长工作年龄吗?如果是在职人员(未退休)应该可行,现在单位评职称、加薪水不是都在要学历吗?!可话说回来,哪个单位允许自己的干部或职工去读一个三、四年的全日制大学?没有!他们是在充电、读大学,但都是些职工大学或党校大学之类不占用工作时间的院校!因为只有这样的学校最适合中老年、有积极进取心的人!
所以,我不倡导中老年人去参加高考,去占用一个年轻人的名额,不赞成像仝阿姨这样的做法。她只能成为媒体炒作的一个噱头,一个特类的叫座的新闻!如今仝阿姨回来了,高原反应或许只是一个托词,或许是早有预谋。毕竟要一个58岁的老太太远离故土在昆明呆上四年,那简直是一种煎熬。因为去昆明玩上十天半月或再长点时间不觉得有什么,因为那是纯旅游,但每天枯坐在教室中听老师讲课,和儿女般大小的同学住在同样宿舍的高低铺上,新鲜新鲜还可以,时间久了也就乏了,而且人力、财力都需要相当大的付出!这个大学圆梦计划就好比冯小刚《甲方乙方》中的“好梦一日游”,梦圆了,人也回来了,仝阿姨配合着媒体为我们上演了一场一波三折的人间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