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查阅资料,胡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清光绪十年(1884年)扩建。也就是说
己有120~380年历史了,属省级保护文物。由于保护得好,所以在官溪胡氏子孙中,出了一个
“两弹巨星”胡仁宇院士,另外还岀了若干名的博士。从这个角度看来,官溪胡氏宗祠应该算
是一个国家功臣了。
上图为胡氏宗祠正面,前面就是那个月亮形的池塘,为拍此照,咱家差点掉进那个月形的池塘里。
外排柱子易染风雨,采用石柱.中间两根木柱可能上部结构太复杂了,用石头做不出来.所以采用木
料。本地不产这种石料,而且交通不便,石柱应算是奢侈品了,可见在当时胡氏财力雄厚.
上图为胡氏宗祠的右侧面,从这个角度看上去与玉山其他的传统民居差不多。这里有一块不
错的空地,听说现在已有农民在空地上做房了,如果属实的话,真是件让人痛心的事。
上图正门门楼上书:飨保万龄.有解释为祖宗对子孙的祝福。我更愿理解为保护子孙万代有
饭吃;民以食为天,只要吃饱了饭,什么都好说..
上图为正大门。门神一般是两个:尉迟公与秦叔宝;可这里是四个,中间文官模样的不知
是何许人?我们是没有资格从这里进去的,只有走旁门了。
上图为一进内庭戏楼。在“中国传统文化网”上查到此戏楼占有一席之地。(底下的防火水
缸十分显眼,祖宗发明的消防术是不怕消防栓里没水的)
中国戏真是了得,在这样小的空间里竞能演译千年历史、人生百态.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那时的
武生比现代的要轻松,一二个筋斗可能就能说明孙悟空到了花果山了,因为舞台就那么大.现代
京剧己把武戏当体操和杂技来演了,真是辛苦.
上图为第二进的门楼,上书“清华一脉”,说是与婺源县清华镇的胡姓有关,唉,怎么扯
上婺源呢?要是跟北京的清华园连有一脉该有多好哦。
见一洗衣村妇。问:你住在这里吗?答:我是看护的,和我老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