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一种姿势朝拜孔庙(感受篇)

(2009-02-10 20:33:21)
标签:

孔庙

杏坛

先师

圣人

阙里

文化

分类: 奔波的趣(游)

万仞宫墙孔庙外,

杏坛先师育英才。

金声玉振柏杨林,

朝拜万世师表来。

   --题记

 

  今年一月初,我从济南乘车来到圣地曲阜孔庙,在曲阜逗留了两天。到达曲阜的当天,我没有进入三孔之内,而是独自安静的彳亍在白缝灰砖的万仞宫墙下,徘徊于柳枝萧梢的小路上。我延着那古城墙一直走,走了多少圈多少躺我亦不知。在圣府之外我观看老人们打牌,和人力车夫聊天。感受着圣人府第的百姓生活。

 

  游览这座浸透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古城,印象颇深的是城中淳朴的文化气息,使人心灵净化。初到曲阜人地不熟,路边人力车夫上来兜揽生意,便上了人家的车子。踏车的是位老者,一张精瘦的古铜色脸庞,一口憨憨的山东话,满脸热忱的微笑。诚恳、谦和、热情。上了车,老者等我坐稳了才悠悠地踏起,一路上他气不急,脚不软地踏着,还不时地说出些个名胜、典故出来。坐在那车上,小城人看来十分自然,倒是坐车者觉得颇不自在。那踏车老者一口一个“没事”,说:“我是挣钱守日子,不要客气。你要是不坐车,我就没法吃饭了”那种真挚与诚恳的态度,说得我心中惭愧起来,让生活在金钱狂流都市的我自叹弗如也,颇有点如鲁迅说的那样,觉出自己的“小”来。

 

  中午和从枣庄赶来的朋友一起吃的儒家菜,菜肴中我记住了神仙鸭。一月的曲阜冷风寒瑟,朋友走后已是黄昏,我还是不想找酒店,把围脖又加裹了一圈。在继续踟蹰中,突然我看见阕里宾舍,喜欢这个酒店名的四个字,似在寒风里遇见了故友一般亲切。但,那天有一个政府会议在阕里宾舍召开,最终我没有住进去,只是久久的徘徊在阕里街。阕里街,昔日夫子故里,今日却是商摊处处。直到夜色完全降临的晚上,我接受了文静的安排住在杏坛宾馆。已经冻的鼻子几乎不能呼吸的我,一下人力车便火急火燎冲向酒店大门,兀突之中看见孔圣人双手掬胸的塑像立在杏坛宾馆的正门外,我不禁立足合手掬胸向圣人深鞠一躬,然后缓步走进宾馆。

 

  一夜安睡无话无梦。翌晨,我穿戴整齐做好了朝拜圣人的准备,开始了我对先师的独访、独拜、独吊。 进得孔庙就看到院落里的树,有的葱郁绰约,有的遒劲苍凉。空气中并没有喧嚣,唯有安静和湿润。很庆幸今天游览的人不多,这个地方需要肃静。孔庙的树有着特别的生长态势,它们用一种姿势顺一个方向朝上挺拔,即使年代久远需要支撑而长,即使经不住岁月涤荡卧地而生,它们还是用一种姿势顺一个方向朝上生长。于是,我打开了MP4里的古筝古琴曲戴上耳机,双手合于胸前,耳边的琴声悠扬,我走的不急不缓,像孔庙的树一样,也用一种姿势朝拜圣人。

 

  多作停顿并拍摄留影的是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在此向弟子传授“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为学立身外世的儒家宗旨。站立坛前,心中默想孔子设坛传道授业解惑,奠基国学至尊至圣,我一凡民女子至此受教,实三生有幸,唯诚祈国学兴盛,有更多学子承继,以告慰夫子。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和核心,其雕梁画栋、九脊重檐,匾上“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为清雍正皇帝御笔,殿内供奉孔子像。如今供奉的先师像,是不是孔子原来的模样呢?还是一如鲁迅所说的,是统治者用种种白粉给孔子化妆过的孔子?虽有疑惑,但,我近前仰望时仍不由肃然起敬,深鞠三躬,慎表敬仰。

 

  站在孔庙厚重的门廊前,伊然有了时光倒流千年的错觉,那大门里洋溢出的是让人为之仰叹的文化史诗。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总使人心生敬畏,感觉广博深邃而厚重。孔庙的精深不光是用眼睛,更要用感觉去领悟。殿宇、碑林、院落、朱门、古树、青苔。寂言的古树承载着千年来的文风武云,叶落的宁缓和远古的回想铭刻了历史的脉动。我在古曲声里慢慢的走过一条条长廊,缓缓的经过一排排碑宇,好像从孔庙的每一处地基中源源渗出了绵薄之气,暗含着思想的交融,这股柔劲的书卷之气让人无力去思考或是赞叹,只有交汇时刻的碰撞和震惊。孔庙留下的是儒家自古传承的坚韧和节义,而我带走的是属于自己的思想和静谧。对文化的膜拜对思想的传承,在这寂静的殿堂里弥漫和交乳。

 

  孔府是孔子及其家眷后代居住的地方,由很多庭院叠套而成。当年的3间茅屋早已不在,只小角落里有一个锁着的庭院,是当年盖茅屋的地方,游人无法入内。也只能嗅嗅圣人昔日住处的气息,真正的殿堂,我等凡人只能高山仰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女眷们居住住后院。由一个极其狭窄的小道拐入,里面竟然别有洞天!据说小姐们从出生就不能出院门,直至出阁那一天由轿子抬出去。那些女子或美或静又都有什么样的感喟呢?

 

  我于筋疲力尽中,终于见到了“携子抱孙”的孔子墓了。“携子抱孙”说的是,他儿子孔鲤的墓在孔子的东边,而南边则是其孙著《中庸》的孔伋的墓。夫子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儒家的智慧密码就这样在我眼前露出神秘的微笑。正这时一群游人随导游而来,引起我注意的是导游说的:“孔子出殡的时候子贡没能参加,子贡手植楷的“植”字缺了一横,代表弟子独其缺一人。而更神奇的是这块石碑,还是块流泪碑呢。传说每年祭孔的日子,在石碑的表面挂满了一串串水珠,酷似一个极度伤心的人正在流泪。”难道是子贡至今还在思念着老师吗?我喜欢这个传说,并为之感动。2009-2-10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節,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