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之地水岸老街很多,嘉兴这儿也有一个,便是月河街。
月河街在南湖以北,两者之间有水路相连。早上,我们来到南湖西部壕股塔码头,乘游船前往老街。
游船向东再转北驶过南湖西北部,从小瀛洲旁边开进一条河道北上。能坐二三十人的舱中只有我们三个乘客,船费已包含在南湖-月河街联票中,我们算是意外地享受了一次“专船待遇”。工作人员是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男的开船,女的像是随船服务员,经了解他们都是管理南湖景区的国有企业的职工。我们与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一边观赏沿途风光。这电瓶游船的速度几乎与人步行相当,发动机的响声很小,噗噗噗地慢悠悠划开水面,慢悠悠穿过一座座或高或低或古或新的桥梁的拱洞,倒也正是引人入胜水上游。
嘉兴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地,我们经过的这条河道应属运河水系的一部分。想来当年这河上也是帆樯如林,桨橹声声,号子起伏,行旅互答,一派繁忙景象,而今只有我们这一艘游船,几个游人,悠闲地徜徉在这从历史流来仍将向未来流去的河道上。而两岸也是忽而高楼大厦,忽而白墙黑瓦,交替呈现着过去与现在,令人遐思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变迁。
船行约一个小时,抵达月河街。月河街,是因为其傍临的河道“弯曲如月”得名月河,而街以河名。我们上岸后穿街口牌坊,跨如虹拱桥,便漫步在这个明代开始繁华成市的老街上。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青石板路,木门花窗的民居,狭弄,古桥,人家尽枕河……这一切与其它那些江南水乡古镇并没有太大不同,但仍然令人感到美丽,感到亲切。尤为赏心悦目的是房顶的马头墙,有的呈三角状层层叠叠向上斜指,有的中间弧形凸起、两旁滑落又上翘,黑白辉映,错落有致,既呈现明朗素雅的画面,又具有层次分明、跌宕起伏的韵律感。中华文化的优美宜人气象弥漫在整个老街。
且观且行,我们来到老街西南部的一条小巷,这里的一幢木构老房子里有一个粽子文化博物馆。进入这个博物馆,一圈参观下来,也算概略地了解了粽子食品的起源和演化,粽子文化的形成、发展,吴越之地粽子文化的源流,以及与嘉兴粽子有关的历史和现在等等美食与文化知识。
据介绍这是全国首家粽子文化博物馆,而在我想来,国内像这样专为某种美食设立的博物馆也不会很多,由此可以想见粽子在嘉兴的重要地位。资料显示,嘉兴所处的这吴越之地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汉唐以来更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稻作区,而嘉兴在三国时曾名嘉禾——禾即稻谷,嘉禾,就是茁壮之禾,硕大之禾,因而也就是祥瑞之禾,这个名称便反映出嘉兴此地自古以来盛产稻谷之状况。据说,作为稻谷类别之一的糯米在嘉兴这里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就是其粽子文化的雄厚基础吧。现在嘉兴粽子全国闻名,而我们在嘉兴市区时不时就能看到以粽子为主的五芳斋食品店。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过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嘉兴这里也不例外,却自有特色。大多数地方,尤其是作为古楚之地的湖南湖北,端午节是纪念大诗人屈原的节日,而嘉兴及其周边地区纪念的则是春秋时期吴国屈死的忠臣伍子胥。其他地方吃粽子基本上就是在端午节前后几天,而嘉兴这儿却是一年四季都有粽子,我们这次仲秋之季到嘉兴早晚餐就都吃了粽子。在我们湖湘之地,粽子一般就是白米的,有的加绿豆、红枣之类,口味以甜为主,嘉兴的粽子却花样繁多,比如新鲜大肉粽、红烧排骨粽、栗子鲜肉粽、蛋黄粽、火腿粽、豆沙粽等等之类。我们这次品尝的大肉粽油嫩可口,蛋黄粽咸甜适中,豆沙粽则绵软清香,真是大饱口福。
一个端午节,一个粽子,在各地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中华文明主体之下的丰富多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包容交汇而成至美至善至优之性,实在是当今这个仍常常褊狭、暴戾、膜拜“一神”的人类世界的榜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