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2012-10-09 20:15:25)
标签:

故乡行

诸城风光

卢山风景

人人文学

王博生

分类: 王博生摄影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风语:是日(10.2),下午,与诸城摄影家协会摄影师郝敬友先生、一汀烟雨女士,一行三人,驱车前往卢山。山不高但林密,峰不险但洞幽,虽不见当年苏轼所写山市,秦博士卢敖其人其事已足以为之向往,风景尚可追忆,至黄昏下山,仍有许多游人上山,乡人好游可见一斑。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卢敖洞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卢敖洞洞壁石刻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寺庙遗物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障日山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饮酒台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暮归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故乡行(摄影版)·诸城·卢山风光(多图41P)

《卢山五咏》新解

文/作者: 言午

卢山是位于古密州(现山东省诸城市)东南三十里的一座山,原名故山,相传秦朝博士卢敖避难此山,后得道升天,后人为纪念卢敖,将此山改名为卢山。苏轼知密州时,登临过卢山,多次写诗文赞美过卢山,《卢山五咏》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何更恰切地解读好这五首诗,对于正确把握苏轼知密州时的宦游行踪、思想情感等起到一定的资料佐证作用。

一、传统解读

目前比较通行的大众化的理解多是把《卢山五咏》解读为别具一格的游仙诗。

其中最早为苏诗作注的赵次公对《圣灯岩》点评:“此本咏圣灯,而诗人立新意,以为丹之光芒尔。”(见宋本《王状元集百家注东坡先生诗》卷七“山岳类”)

明人阎士选在《东坡守胶西集》中对《卢山五咏》的评释为:“公好玄理,此五咏非有非无,点缀情景,盖庶几(卢)敖之一遇焉。公《赠乔仝》诗曰‘路逢逃秦博士卢,方瞳照野清而癯。’必乔仝向公言敖这可遇也。”又对《送乔仝寄贺君并叙》评释为:“公游卢山冀与卢生(敖)遇,又冀与贺水部遇,皆慕仙也。

清人纪昀在《纪评苏诗》卷十三中对些诗多从艺术角度进行点睛之简评。

今人在《苏轼在密州》《苏轼密州作品赏析》中也对这些诗文进行了很好的评释,多为袭用前人旧说之意,其中创造性地评价《圣灯岩》为“堪称可敬的人道主义的赞歌。”

对《卢山五咏》林林总总的这些评释,可总括为三点:1、苏轼慕仙盼见卢敖(《卢敖洞》《饮酒台》《圣灯岩》)。2、想家思归之情(《障日峰》)。3、赞美卢山之美(《三泉》)。

这些解读对我们理解《卢山五咏》不无裨益。然而,笔者对这些评释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总觉得这些评解过于表面化、流俗化;《卢山五咏》还应该有更深刻一点的解读和新的意义。

二、新解的内涵及支撑理论

笔者认为,《卢山五咏》并非单是别具一格的游仙诗,更应该是“借以托意”的有很强政治色彩的一组政治诗,是苏轼借卢山卢敖这杯酒浇自己的胸中块垒,是典型的托物咏志,借物抒情:表面写卢山之美卢敖逸事,暗咏苏轼纠结的思想和情感;是苏轼知密州时的无奈、寂寞、激愤、傲骨、清高又对朝庭充满期待等复杂心理的反映。

笔者的新解理由如下:

笔者认为:对一首诗的理解不能太机械化和表现化。《孟子﹒万章上》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否则,对诗的理解为会跑偏,误解。歌德说过,“我们要用两只眼晴看文字,一只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另一只看到文字背后的意思。”如果只就诗文字表面的意思来理解,那么,“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画眉深浅入时无”等诗句就永远把握不住其中的“真意”。所以要想较好地解读《卢山五咏》,就必须全面把握《卢山五咏》的写作背景,其写作背景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苏轼知密州前后的社会政治情况及苏轼当时的思想。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而上书,遭到朝庭疑忌,新党排挤,为避政敌陷害,只好请求外,于熙宁四年(1072年)任杭州通判,然而“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在调任、升迁无望回京又不可能的情况下,只好既而求其次“,以欲昆弟相近”为借口,于熙宁七年(1075)十二月三日任职来到了“寂寞山城”密州。苏轼本意是想效法唐朝刘禹锡那样“贬官十年后重返朝庭”,可现在是“十年飘然未有期”,前程仍渺茫。苏轼来到密州是带着主动但却又是一种失意和不得已的心情来到的。苏轼刚到密州时,密州是旱灾蝗灾,盗贼遍地,作为一个以民为本的好官员,他忧心忧民,诗中怎能不有体现。

二是苏轼的思想及性格。公论苏轼的思想是儒释道杂糅,但以儒家的积极用世、忠君爱民为主流。苏轼的性格中不乏“野性”和“狂直”,在密州诗文中就有“野性犹同纵壑鱼”和“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的诗句。这样的思想和性格使苏轼对朝庭直言敢议,指陈得失,因为不满意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对于变法派一直不怎么放在眼里,有机会就对新法的倡导者们嘲讽一番。这在其通判杭州期间及知密州期间的诗文中都有涉及。所以有了后来“乌台诗案”的发生。

三是苏轼知密州时的其他诗文情况。在知密州的200多首(篇)文中,以上情况都有直接的表现:他有“春来六十日,笑口几回开”“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的忧闷和寂寞;他有“十年飘然未可期,那堪重作戏花诗“的无奈;他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高处不胜寒”的回归朝庭的纠结;他有“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的直接对新法的批评和嘲讽;他有“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后狂歌自不知。刺舌君今天犹未戒,灸眉吾亦更何辞”的狂直和铮铮傲骨。

三、新解的具体剖析

把这三方面的背景作以梳理,我们似乎就可以对《卢山五咏》的内涵和情感作这样较为详细的解读:

1、《卢敖洞》

自注:《图经》云:敖,秦博士。避难此山,遂得道。

上界足官府,飞升亦何益?

还在此山中,相逢不相识。

此诗表面的意思不难理解:上界真人充斥了官府;卢敖你飞到上界上没有什么好处;你一定还在此山中,可惜我与你相遇却不能相识。

清纪昀评此诗为:“不必定是卢敖洞,而借以托意,语自可喜。”笔者以为“借以托意”之评甚佳。然苏轼究竟借以托什么意呢?

笔者认为,此诗也许这样理解更确切些: “上界”可以解读为“大宋朝庭”,“飞升”可以理解为苏轼“再回到朝庭”。全诗大意为:大宋朝庭已充斥满了吕惠卿等官吏;我苏轼再回到朝庭也没有我的位置;我苏轼想信卢敖的命运也是如此,你一定还在此山中,可惜我与你相遇却不能相识。

这首诗意和苏轼写于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词《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意可以勾连理解。登上卢山后,苏公由卢敖故事联想到了自己,于是发出了“飞升亦何益”的感叹。这是很好理解的。

表面写上界,实则写人间;表面写卢敖,实则写苏轼;表面上劝卢敖飞升亦何益,实则自劝自己回朝庭有什么可能。一首《卢敖洞》写出了苏轼回归朝庭不得的无奈,转而又期望与得道者卢敖相遇而不能的遗憾。

2、《饮酒台》

博士雅好饮,空山谁与娱。

莫向骊山去,君王不喜儒。

清纪昀评:此诗太直,反不如前首之不切。笔者认为,此诗苏公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知密州时政治上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朝庭不重用自己的埋怨。

《饮酒台》其意承袭《卢敖洞》。博士雅好饮,我苏轼也好饮虽然酒量不大;空山谁与娱?卢敖你在空山寂寞无娱乐,我苏东坡也在密州寂寞无娱乐。莫向骊山去,其实卢敖是避秦难主动逃离骊山的,为什么苏轼又劝卢敖莫向骊山?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矛盾,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苏公借卢敖这杯酒劝自己还是不要回到朝廷的好。君王不喜儒:秦君不喜欢儒生,正在焚书坑儒;我也不要回朝庭,大宋君王不喜欢我这样的人---回也回不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为躲避反对派风头,一度辞退,其辞退一个月后,左司郞中于章阁待制李师中向神宗进言称:“如司马光、苏辙辈,复置左右,以辅圣德。”结果却适得其反,“帝以师中敢肆诞谩,輙求大用,责授和州团练副,本州安置。”这正是“君王不喜儒”的最好佐证。

3、《圣灯岩》

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

何必露光芒,夜半惊童稚。

赵次公云:“此本咏圣灯,而诗人立新意,以为丹之光芒尔。(王十朋集注引)”笔者以为此诗确实是“诗人立新意”,但把“新意”理解为“丹之光芒尔”实在没有多大意义。“新意”应该是指苏轼的狂直自信和对朝庭小人的嘲弄讽刺。

此《圣灯岩》和后来熙宁八年(1075年)十一月作的诗《刘贡父见余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联系起来更好理解。其诗为:十年飘然未可期,那堪重作戏花诗。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后狂歌自不知。刺舌君今天犹未戒,灸眉吾亦更何辞。相从痛饮无余事,正是春容最好时。此诗写出了轼轼对变法派们的不满,写出了自己的狂直和铮铮傲骨。

“石室有金丹”表面上说卢敖是炼丹高手,炼成仙丹放在石室里,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我苏轼是经天维地的大材,有报国的好政治主张,尤其对时局和新法有自己的高见。

“山神不知秘”表面上说是卢敖不知道对仙丹保密,让秦王知道了有生命之虞。实际上是说我苏轼对抨击时局和新法的“恶语”“狂歌”不“知秘”,不善于谨言慎行,以致于恶语广为流传还不自觉。正是“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后狂歌自不知”。

“何必露光芒”,问得好!难道是卢敖愿与天下人分享吗?还是向秦王有意示威?或是表现出了卢敖的傲骨?实际上是苏轼自问:我为什么要这样锋芒毕露呢?这么不谨言慎行?实在是我“刺舌君今犹未戒,灸眉吾亦更何辞。”实在是“我本狂直”。林语堂评价苏东坡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苏轼的的“露光芒”其实正是他政治上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敢的表现。

“夜半惊童稚。”表面说丹光夜半惊吓了孩子们。实际是说我的这些恶语狂歌惊吓了当朝的小人们。

此《圣灯岩》实在暗写了苏轼的狂直,傲骨,抨击时局与新法的政治热忱和胆识。

4、《三泉》更好理解了,表面上歌颂了卢山的风景之美,三泉水之清澈,实际上是说我苏轼虽然处在这样的政治下,这样污浊的官场中,虽然我反对变法,但是我忠君爱国的襟怀,对人民的赤胆忠心象“皎皎岩下泉”的三泉水一样,“无人还自清”,三星比不过我的明亮,我的“清光同一月”,我的高洁明亮日月可鉴。

笔者认为《三泉》诗既是苏公的自比自信,孤芳自赏,也是自警自励。

5、《障日峰》

“长安自不远”,“眉山”是离密州很远的地方,如果把“长安”比作家乡就与“自不远”的诗意不符。“长安”是唐首都,此处苏轼借用古诗意传达的是大宋首都之意:朝庭离我并不远。“蜀客苦思归”,我苦苦想着回到朝庭。“莫教障日峰”,不要叫它障日峰,它会挡住我的归朝仕途。“唤作小峨眉”,还是叫它小峨眉吧,当年我们父子三人就是从峨眉出发,“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障日峰》既是思乡更是思归朝庭。

在苏轼心目中,卢山不单是一座山,卢敖不单是一个古人,它们是一个象征,一个载体,是苏东坡思想的触动点,愤闷的喷发口,情感的寄托站。“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我想信大诗人苏东坡不会那么不痛不痒地去赞美山水与古人的,《卢山五咏》那一定是饱含了苏公的殷忧、深思、苦闷和长情的。

以上拙见,请大方之家斧正。

 

山东省诸城市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许崇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