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出台提振消费专项措施

(2025-06-25 15:32:59)
标签:

林茂阳

提振消费

分类: 政策解读
    福州出台提振消费专项措施
    2025/06/25  来源:中国商报网  林茂阳 
    近日,福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州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促进全市消费提质扩容,有效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
    方案围绕提升需求端消费能力、完善供给端服务品质、优化外部环境等三个方面,实施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保障、大宗消费更新、消费品质培优、消费场景扩容、消费环境改善等六大行动28条措施,力争202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
    立足提升需求端消费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方案提出稳定就业、鼓励创业、加强职业培训、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大清欠力度,并细化多条增收措施。明确今年将建设150个以上零工驿站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500人;实施青年技能人才帮扶培养圆梦计划,设立“榕匠青苗成长奖学金”,开展“榕城工匠”技能培训6.2万人次,培养高级工以上1.6万人次;落实初创3年内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吸纳就业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按招用人数给予每人不超过1000元、总额不超过3万元的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在生育保障、医疗保障、优学优教等方面,方案提出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丰富“出生一件事”医保服务内容,优化升级网络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在公立医疗机构推行“先诊疗后付费”,落实免陪照护服务工作专项奖补。全市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面开通儿科服务,力争实现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医师(助理)数超1.03人,床位数超2.5张。2025年,全市计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中小学11所,新增公办园学位5670个、义务教育学位1.3万个,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应入尽入”。
     实施消费场景扩容行动。2025年,推动全市建成4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超2050人次。推进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市托位一体化公办幼儿园托位建设,推动县(区、市)至少建成1个公办托育机构,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
     实施大宗消费更新行动。积极融入国家统一大市场,开展“惠聚榕城•焕新生活”2025消费提振年活动,加力扩围家装厨卫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品类。因地制宜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试点,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2025年开工城中村改造项目3000套。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5年滚动推进100个城市更新项目,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落实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支持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叠加购车优惠政策支持。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2025年年底前,累计建成充电桩超2.15万个,实现公共充电设施“乡乡全覆盖”。2025年,新建5G基站3000个,新增城区公共停车泊位4000个。
     方案还结合节庆假日等重要时段,开展餐饮促消费主题活动。2025年,计划发放餐饮消费券500万元;全市开展“一县一桌菜”等系列推广活动超10场,力争全市餐饮营业额达到590亿元,同比增长5.8%。2025年,举办国际级体育赛事2场以上、市县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300场以上,新建改建2个全民健身共享中心、5个多功能运动场,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市)落地1至2个省级重点项目青训中心、2至3个青少年体训中心,新建改建扩建14片校园足球场地,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制村全覆盖。
     此外还出台《福州市关于扶持演艺经济繁荣发展的暂行办法》,支持演出经纪机构在榕组织举办国际知名或国内一流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符合条件的给予奖励。2025年,力争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35场。举办“有福之州•全民惠游”2025福州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推出入榕专列奖励,打造“跟着演唱会游福州”“跟着赛事去旅行”等特色品牌。2025年,力争全市开展各类文旅促消费活动1000场,实现接待旅游总人数1.38亿人次,旅游总花费1300亿元。打造“诗画闽江”,推动“苍霞—烟台山—缤纷园”水上公交线路,加快马尾船政游船码头建设。推动福州市首家市内免税店开业运营,推广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优化退税办理流程,助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