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商务交出高质量发展亮丽答卷
2022-09-09 中国商报 记者 林茂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商务经济取得丰硕成果。福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2021年达20373亿元,比2012年增长1.45倍,从全国第13位提升到第9位;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21年全省外贸规模、增速、全国占比均为十年来最高,出口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2021年突破1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稳居全国前列,年度新设外资企业数从917家增加至2742家,增长2倍;国际经济合作势头良好,年度对外投资额增长2.8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列七大外贸省市第二、三位,商务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可办,实现“一趟不用跑”。
扩大消费惠民生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多发频发不断影响消费市场的现状,福建电商发挥新消费排头兵作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39个县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省网络零售总体规模居全国第六位,农村电商规模居全国第三位;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直播经济、首店首发首秀经济和国潮国货等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全闽乐购”
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福茶”“福酒”“闽菜馆”“万福”商旅伴手礼等公共消费品牌大受欢迎。
便民生活圈推动补齐设施短板。福建省商务厅积极指导各地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社区商业网点的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统筹打造便利、舒心、品质、规范的便民生活圈。如福州市鼓楼区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长者食堂•学堂”社区全覆盖的城区;厦门市深田社区因地制宜,先行打造了健康屋、小广场、物业站、小食堂、会客厅等“近邻”小空间,有效回应居民关于养老扶幼、精神文化、协调议事、便民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福建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行“全链条”“一站式”办理;厦门建成全国最大的毛燕进口和指定加工基地、全国第二大进口酒口岸;厦门航空维修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福建自贸试验区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培育发展了一批新平台新业态。
制度创新成效显著,注重改革系统集成,累计推出563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249项,34项创新成果经国务院发文在全国推广,7项试点经验列入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居全国前列。对外开放全面深化,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减至27条,其中制造业条目清零,率先在增值电信、医疗、金融等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累计新增外资企业占全省同期近三成。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累计新增企业12.1万户,注册资本2.6万亿元,分别是挂牌前的7.85倍、11.5倍。培育了燕窝加工、酒类进口、飞机融资租赁、基金小镇等
16个全国领先的重点平台,离岸贸易、文化保税等新业态加快发展。
口岸通关环境持续优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率先建成,目前已连通40多个部门、上线百余项政务服务功能,实现跨境贸易业务“一站式”办理,由“数据跑路”替代“人员跑腿”,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进出口通关手续。口岸降本增效明显,会同海关、边检、海事等口岸查验单位优化流程,推广实施“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便利化通关作业模式,全省进口、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
70%、90%以上,好于全国、领先沿海省市。
对外贸易提质增效
福建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21年规模、增速、全国占比均为十年来最高,年度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
外贸结构明显优化,全省累计净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1703家;民营企业规模倍增,其进出口占全省比重由38.1%提升至53.2%;66种商品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从67.8%提升到76.8%。业态创新全国领先,强化制度、模式和业态创新,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30多个国家设立海外仓超过100个、总面积超180万平方米。2021年在全国率先举办跨境电商交易会。今年7月,易货贸易首票成功通关。贸易环境显著改善,“单一窗口+出口信保”、外汇避险支持、金融机构支持外贸发展等创新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2021年支持超过4400家次外贸企业融资,帮助5400家小微出口企业有效降低出口风险,出口信保渗透率从18.3%提升到22%,位居全国前列。
在利用外资方面,十年来,福建省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8643家,实际使用外资435.5亿美元。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占全省比重从2012年的10.6%上升到2021年的29.4%。欧洲、美国、日本来闽投资优质项目增多,ABB、亚马逊、三菱电机等世界500强企业在福建省投资设立48个项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