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由于过量吸收各种信息,造成思绪紊乱,判断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高血压、心律不齐、紧张性休克、失眠、逆行性兴奋、厌食等躯体症状。典型例子就是一些过度上网的青少年。
第二,一些弱势群体由于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差,不会使用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新信息渠道,造成无法与其他人共享信息和先进知识。这些信息落差、信息不对称都没有体现社会的公平性,出现了信息和知识流向的两个极端。而信息和知识又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知识阻断必然导致贫富分化问题,从而危害各地区共同繁荣的前景。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剧人类在信息时代新的贫富差距。
第三,由于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过快,人们不得不拼命学习新的知识。有些人会因担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后出现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等症状,甚至会产生厌学厌世情绪,这说明一部分人对信息产生了恐惧。
在国外,工作压力大是人们需要心理医生的首要目的,其次是情感障碍、性障碍、人格障碍和心理发育障碍。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不良状态会越来越突出,心理医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您如何面对现实,更轻松地生活。心理医生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调整来访者的心理状态。
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3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40%至70%的大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可想而知,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这些数字是会逐年增加的。
2005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百万人口只有3.1个心理咨询工作者,每565217人才拥有一名正规心理医生;而美国1991年的统计表明,每百万人口有550个咨询心理学家,每千人就有1名心理咨询师。这说明我国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心理医生的队伍严重缺乏的同时,也表明我国还没有真正重视心理健康。
如果您没有去看过心理门诊,您很可能认为那里是个神秘的地方,好像电影《沉默的羔羊》中表现的恐怖场景。但真实的心理门诊,并不神秘而且还可能很温馨,和其他科室一样,只是一间普通的房间。在这里,最关键的是人,即进行工作的心理医生和他(她)所具备的素质和水平。
刘吉吉教授介绍说,心理医生一般是按五个步骤工作的,即认真倾听--仔细分析--相互交流--情感诱导--确定治疗。至于心理治疗,心理医生为缓解患者心理障碍,经常会为患者“量身定做”一套心理调整计划,同时还会适当地配合使用一些药物来加快和增强治疗效果。
并不一定需要遇到特定的情况才去看心理医生,在您烦躁的时候,在您感觉到无助的时候,在您兴奋过度的时候,在您痛苦欲绝的时候,甚至在您还来不及察觉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您都可以在心理医生那里有所收获,至少您要明白:到心理医生那里并不是去看病,而是做调整。看过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的观众都会记得其中有趣的一幕:身为心理医生的父亲有时候会和他的一位同行互相进行心理倾诉和心理治疗,这在美国是很常见的事情。可以说,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医生,而定期地去访问心理医生,请他帮助您,将成为每个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不要以为进了心理门诊就等于进了精神科门诊,这并不能说明您在精神方面有问题。”刘吉吉教授强调说。除了必需的挂号费用和单独开列的治疗费用外,心理咨询是按时间收费的,心理医生只是帮助您解决心理问题的专家,他(她)会对您说的话守口如瓶,不要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
总之,您根本不必担心您去看心理医生会对您的名誉和工作有什么影响,您也不用担心心理医生会把您当做精神病患者。其实,当您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您的思想意识已经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您已经在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了--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信息社会里,我们更需要重视的就是自己的心理健康!
(21CN健康)
前一篇:新春快乐!
后一篇:燕麦片等十种促进睡眠食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