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各阶段要如何规划保险?
(1)初入社会期(约20-30岁)
特点:年轻,有一定的收入,但可能不高或不稳定。在消费方面往往因无计划而很少有积蓄,但承受失业问题及抵御疾病能力较强。
建议:从储蓄方面考虑可以购买5-10年期的储蓄投资型保险,在获得保险保障的同时,强制自己变相地获得“储蓄投资”。在健康保险方面,应考虑购买中短期的住院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保险费少、成本低、保障高的保险。若考虑到尽责尽孝问题,可给自己买5-10年期的纯死亡保险,年交约300元保险费,就可提供约30万元的死亡保险保障。
(2)成家立业期(约30-40岁)
特点:有一定生活经验,收入稳定并相对提高,要面对更多的家庭责任,家庭消费也开始攀升,并走向高峰。
建议:应均衡考虑三个方面的保险,一是为健康保障安排保险(含短、中、长期);二是为家人经济保障安排保险(死亡保险);三是为子女的教育安排储蓄投资型保险。如个别人不打算生育子女,往往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上会比较宽裕,由于年老后必然无儿无女养老,因此可购买一些养老保险,早为老年做准备。
(3)收入高峰期(约40-50岁)
特点: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收入已到人生的高峰,精力旺盛但身体状况开始不如从前,但对于安排远期的事情有能力把握分寸。
建议:重点安排自己的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
(4)事业衰退期(约50-60岁)
特点:家庭负担开始减少,但通常收入不会再增加,身体也明显不如从前,诸事力不从心,开始需要安稳的生活。
建议:重点是安排养老保险,只可兼顾考虑部分的健康保险,为获得“保值的遗产”还要考虑终身死亡保险。
(5)最后老年期(60岁以上)
特点:几乎没有自身之外的负担,收入大大降低,身体也每况愈下,人生到了多病之秋,花费大都集中在日常生活和医药费用上。
建议:只能选择个别的养老保险、个别的两全保险、免税保险金的死亡保险。
不同收入者应该如何安排保险?
保险虽然是人人都需要的,但因其对不同收入者的作用不同,所以安排也不尽相同:
(1)超高收入者
如:演员、运动员、高级管理人员、中小型私营企业主
特点:承受风险的能力非常强,个人财力足以抵御风险。
超高收入者如果购买保险,实际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多得一份保障(健康险,在患病时多一个领取医药费的去处);
B.分散个人投资的风险(可从保险公司变相地获得一份储蓄投资,增加自己的投资组合,降低自己投资的总风险);
C.减少遗产损失(重点买终身死亡保险,其遗产继承人可用领取到免税死亡保险金抵交遗产税)
如:演员、运动员、高级管理人员、中小型私营企业主
特点:承受风险的能力非常强,个人财力足以抵御风险。
超高收入者如果购买保险,实际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多得一份保障(健康险,在患病时多一个领取医药费的去处);
B.分散个人投资的风险(可从保险公司变相地获得一份储蓄投资,增加自己的投资组合,降低自己投资的总风险);
C.减少遗产损失(重点买终身死亡保险,其遗产继承人可用领取到免税死亡保险金抵交遗产税)
[全无忧长期护理保险、终身重大疾病保险]
(2)中高收入者
如:企业骨干、高级知识分子、外资合资企业白领
如:企业骨干、高级知识分子、外资合资企业白领
特点:收入不错,在单位有一定的保险保障,承受风险能力比较强,可选择空间大。
建议:从保障角度讲,可以购买各种保障型保险;从养老角度讲,可以购买各种的养老保险;从储蓄投资角度讲,也可以购买各种储蓄投资型的保险。总之,皆可考虑。
(3)一般收入者
如:普通的工薪阶层
如:普通的工薪阶层
特点:生活不成问题,但手头也不会很宽裕,所在单位提供保障非常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
建议:重点先放在保障型保险上,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风险发生后收入中断、负担增加的种种问题。其次,要考虑购买养老保险,为将来老年生活作好打算。此外,可适当选择一些储蓄投资型的保险,通过保险存笔钱。
(4)低收入者
如:收入在社会平均工资以下,或仅能维持日常生活者
如:收入在社会平均工资以下,或仅能维持日常生活者
特点:财力非常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弱。
建议:急需购买短期的保障型保险。价格低、保障高,一旦风险发生,可解燃眉之急。
前一篇:我们周围都有哪些保险?
后一篇:开心上班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