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南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太极图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特质,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和谐统一之“中和美”的思想基础是中国所特有的阴阳、五行观念,它对传统建筑审美模式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简单说,古代中国人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由阴、阳二气和木、火、土、金、水五行(即五种物质元素),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和五行间的彼此循环、相互作用,即所谓“相生”、“相克”衍生出来的。其中阴阳学说较形象地反映在由《周易》而来的太极图里。太极图是我国传统的中和之美的象征,它代表着我国审美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太极图中,左边一半为黑(阴),右边一半为白(阳),“一阴一阳谓之道”,意味着世间万物都由阴阳这两种相对相成的因素构成。但是,在一半黑中有一小白,白中有一小黑,这意味着阴阳二者的对立关系不是绝对的,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双方有着内在的共同性,反映出“对立而不相抗”的中国式互补和谐原则。中和就是“相异”或矛盾的两个方面的阴阳之间所具有的和谐协同的“中”的结构和“和”的关系。
五行说是阴阳观的进一步展开,从五行相互联系网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把诸如颜色、味觉、声音、季节、方位、情志、礼仪、人的内脏、天体等等世间万物分别归属到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元素里,即人所感知的一切事物和活动都可被纳入到阴阳五行之中,建筑当然也不例外。
以中国文化的象征性建筑-----紫禁城为例,它的布局除了符合一般的形式美感法则之外,背后还渗透着阴阳五行意义系统。如按阴阳学说,南阳北阴,于是由景运门、乾清门、隆宗门所形成的一条东西中轴线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区,南为外朝属阳,北为内廷属阴。外朝前三殿,太和殿在前,为阳中之阳(太阳),保和殿在后,谓阳中之阴(少阳),两者之间是阴阳之和,故有了中和殿之称,谓中阳(阳明)。此三大殿的布局象征了阴阳和谐、万物有序。内廷三宫为阴区,乾清宫最前,是阴中之阳(劂阴),坤宁宫最后,是阴中之阴(太阴),居中者为交泰宫,是中阴(少阴),此三大殿的布局方式反映了天地交泰、阴阳合和的寓意。
总之,紫禁城的建筑以气势雄伟的外朝和严谨纤巧的内廷的对比,用物化的形式体现了阴阳学说的内容;并且通过宫殿布局和名称的巧妙结合,对阴阳学说中“从阴中求阳,从阳中求阴”的哲理进行了阐释。紫禁城的建筑在布局、数目、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则体现了古人对于物质相生相克关系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在紫禁城的建筑中体现了天子至尊、国泰民安等思想以及趋吉避凶的象征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