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老少恋跨代恋心理 |
每个人都有自己恋爱的需求特点,在找寻自己恋人的过程中,首先要去看对方是不是满足自己的性需求的属性,如,恋足者找人看人先看脚型,虐恋者间先问是主还是奴,而跨代恋者找人,则先关注对方的年龄或者至少需要对方长得想个自己喜欢的年龄的长者样的人,才会继续考虑交往。我的一个朋友满天红说:“性的各种属性,如性取向或性偏好,就像格子一样,把不同的人隔开了,不同格子里的人,彼此难理解。”不同格子的人彼此间的排斥和冲突很常见,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格子,在其中能待下来很重要。
有些人会兼有多个格子的特点,就会变成小格子群体,这样也许会麻烦了,因格子大的群体会攻击格子小的群体。格子小的群体的人为了找寻自己的恋人,不得不在不同的格子间游走,在不同的特点在不能融合时,他们在社会中就难于找到自己的生活空间。如双性恋者会发现他们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两个群体都找不到归宿,两边都不接受他们,除非他们也能有同性恋的能力给自己制造一个大格子,但毕竟人数少无法充分的独立,最后会因脚踏两只船而变的尴尬失去每一个群体的归属感。类似的如和一个异性恋结婚的同性恋,会发现自己受到不搞同直婚的同性恋和异性恋们双方同时的愤怒攻击。
跨代恋群体也存在具备很多不同性的属性的人,这些性的属性格子包括:性别、性向、及性偏好等特点,跨代恋群体还要加上年龄层的不同的导致的代际差异,这个群体因没有自己的大格子的性的属性而显得命运凄惨。本文要介绍一些同性跨代恋者们的爱情故事,他们中的每一对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情感生活,但都因自己跨越着不同的格子而被现实撕扯的七零八落。
恋中老者的心理特点
老周头退休后,闲不着,就开始找个零活干着了。他以前是个公务员,所以不差钱,怕的是寂寞。老周还有个特殊的属性,就是喜欢男人。他就开始找男友。很快,他就被一个四十岁的人袁晓发现了。袁晓特喜欢老头,一见到老周就立刻迷上了他。袁晓对老周特别好,事事关心,时时爱护,总是陪在老周身边。老周开始觉得袁晓很优秀,工作干的不错,并对自己非常好,感觉自己这么大岁数能找到这么可心的人,真是幸运。但运气似乎很快就变了。一旦袁晓出差时就变得非常多疑,他经常给老周打一天的电话。每时每刻都在问老周在干什么,和谁在一起。而且袁晓说中自己不差钱,说什么也不让老周继续干活,就让老周在自己家待着,哪里也不许去。被圈养的老周觉得非常难受,但就想对付着处吧,因他觉得袁晓怎么也不是坏人。一年后,老周感觉自己变的抑郁了,都不想活了。自己这么个大的一个人,怎么成为像个出不了门的小三,更像个笼中的金丝鸟了呢。他找到了我咨询原因。我告诉他了这种跨代恋中恋中老的人的特点,并推荐给他了一本书《不要用爱控制我》。老周尝试改变袁晓,但不成功,在又过了一年后,老周终于摆脱了袁晓的纠缠,重归了单身生活,却感到自己老年后却倍感受伤,不敢在轻易恋爱了。
恋中老者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他们中对对方的年龄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如是三十、四十、五十,甚至有人只喜欢七十和八十岁的人。记得自己看过一个恐怖影片的分析,什么是最令给人类最恐惧的图像,就是一个内心是婴儿长着成人身形的人。所以一个成人具有一个婴儿的内心,是可怕的。觉得喜欢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人恋中老的人外表似乎是个男人,性功能强劲,但内心却是一个柔弱的婴儿,功能和心理失调不合拍。
跨代恋中的恋中老的人往往在情绪上容易焦虑,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也是焦虑型,容易成为依赖性人格障碍,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多。他们容易猜疑,尽管自己感觉还不错,却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愿意承担责任,喜欢过度控制,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更通俗的说是自私,但总喜欢以爱或关心的理由去过度控制老头的所有生活。他们找到一个合适伴侣的路变的十分艰难,自己的情感生活很难安顿。所以会经常见到一个老头就拼命的像个贪婪不安的婴儿一样死死地抓住一个像他父亲的人不放手,甚至抓到对方快要窒息也松开手。
恋老的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幼年缺乏父爱,这是成长问题,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非常难处理,需要很多年才可能改变。随着年纪增长,有些人会改变为喜欢年轻人,但有些恋老者一直喜欢比自己岁数大的人。所以恋老者的心理和同性恋的性向属性不一样,他们不是一个范畴的属性,有人可以兼顾两个属性。因不被社会发现或关注,这些恋老的人很难出头露面的去搞好自己的生活。他们更愿意单独生活,群体观念淡,改变意识差,和他们接触后会发现他们的行为和思维就像婴儿,很难和正常社会生活融合。
一厢情愿不是爱
小华最近心情低落,原因是他的老男朋友有了个想法,这个想法也许会改变他多年和对方苦心经营的亲密关系。小华人近中年,是个恋老者,这些年他一直在找个钟意的中老年同志做男友,一直找的非常难。5年前,在小李组织的一次活动中,老王走入了他视线。老王非常仰慕小华的才华,一直以为小华不会看中他。但过几次接触,双方对彼此都有了爱慕之心,毕竟这样的关系难于得到,维系起来也难,双方都非常谨慎,过了一年,双方终于打开心扉,走入了更深的一步,决定彼此结为恋人关系。小华对双方这样的进程十分满意,他觉得老王温和体贴,为人厚道,双方的关系不会有问题,所以他一直非常放心的和他相处。小华对老王爱护尤佳,问寒问暖,老周提前下岗,经济部宽裕,小华就总是争着帮老王埋单买很多东西。小华希望自己的付出,可以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他想着和老王一直走到最后,老周死在自己怀里那刻的感人画面,心中不免既感伤又激动。
不过老王去年提出和亲友一起到海南去度冬天,这让小华心里有些了不安感,老周在那边一待就是6个月,这边小华每周都往那边打电话,他也不知说些什么,思念在心,却无法表达出来,他们彼此就是问问具体的一些生活了。老王在那边过的却不错,那边东北人去过冬天的特多,大家每天在大海里游泳,在海南岛各地游玩,感觉非常不错。小华盼到了老王回来的这天。俩个人再聚,似乎还是昔日的感觉,但总有些感觉不对。老王一句话让小华意识到他们之间的跨代还是没能实现理想完美的发展。他意识到,如双方的想法不同,自己再给买东西,再帮安排对方生活,也不能控制住关系的走向。
老王说:“咱们俩个差了20岁,我总觉得咱们的想法差距很大。你现在工作家庭要求你只能是维持原状,不能动。但我马上60了,我也就再有个十几年的好时光,我想在这些年里去海南那边生活,那边环境非常好,我非常想在那边生活。”小华说:“这不可能啊,你没有钱,再说这边的家庭以及亲友关系你怎么维系啊?”老周说:“等我退休金下来后,我在那边在干点活就够花了。我就是舍不下你。”小华听后,想了很久,说:“那你就自己酌情吧。”之后,小华黯然的离开了。
小华发现自己想错了。跨代恋关系得来不易,但他自己太一厢情愿的考虑这段关系了。自己现在有家有业,和老王的关系纯属于编外的情感。家里家外,小华都难得有时间陪伴老王,自己没有可能放下工作和孩子去陪伴老王到海南那样的世外桃源去生活。再者,小华喜欢搞社会活动,他觉得亲友的关系才是人活着最重要的东西,他无法舍下这些去个陌生地方生活。小华年轻时,也走过很多的国家和地域,虽然收获很多,但情感和家的感觉始终无法落地。所以在小华漂泊回家后,他再也不想离开家,他就想在本地扎实的发展这些人际关系。而和老王之间对于这些情感中方向性的东西,他们似乎一直没有去具体谈过。直到去年老王执意要走,小华虽然不愿意,但也感觉到了彼此的关系也许到了尽头。很多搞跨代恋的人,都认为这样的关系的实现非常困难,小华一直觉得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打破这个现实,现在小华意识到自己已经败了。
跨代恋中的恋老者,往往是幼年缺乏父母的关爱造成了自己的心理特点有问题。他们往往会继续需找父母的爱,而把这中情感需求投射到一个面貌慈祥的中老年人身上。这种需求太强烈了,以至于恋老者无法分辨出对方是不是真的爱自己。这种状态在张镐哲的歌曲好男人中有精细的描述“或是用情太深,分辨不出真假。他到底爱你不爱,想一想再回答”。恋老者的心理多有依赖性人格障碍的可能。他们会无法判断和决策和一个中老者的关系,也许对方的很普通的一个微笑或一个社交性的邀请,都被他们一厢情愿的认定是爱,他们往往会单方面盲目的去追求被爱的感觉,有的恋老者甚至是疯狂的去控制并想长期占有对方,给对方造成很大的麻烦和折磨。小华还算可以有理性的看待自己和老王的关系,但他也陷入了自己过去心理情结的漩涡中,无法去理性的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去发展爱情关系。
单身青年和已婚中年之间的命案
方童大学刚毕业,他在大学期间走入了同性恋的圈子,他喜欢比自己岁数大的人,他觉得这样的人才能给他经济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全感。选来选去也没有合适的人,终于碰到人近中年魅力十足经济富裕的老李,他们开始了甜蜜的生活。但老李工作忙,还需要应付妻子的盘查。方童想要老李更多的陪伴,就希望老李离婚。老李开始也十分冲动,就和妻子闹离婚,但妻子死活不答应。而且夫妻吵闹了很多年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要死要活的。老李不敢继续离婚,开始劝方童也结婚开始自己的生活。方童觉得受骗上当了,他认定已婚同志是不道德的,没有一个好人。他一直在四处攻击已婚同志。当然他也没让老李好过,他闹到了老李的家和单位,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老李是个同性恋,名声扫地。这回,老李也倍感心痛,自己交友不慎,弄的自己如此惨,自己死的心也有了。一日,方童又去老李家闹,老李实在无法忍受,一刀下去,刺死了方童。隔日,本地报纸报道了“跨代虐恋惹命案”的新闻。
这个故事虽然是我写作的,但搜索下,就发现真实的故事和新闻很多了。一个人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找对象即可,不跨界,就没有问题,跨界了自然会引起冲突。中年人如不贪恋年轻人的身体健美,皮肤细嫩,找同龄人也许就不会碰到这个代沟问题。一般都是年轻人认为已婚中年人再找单身的同志就是出轨,是不道德的。已婚同志因跨着一个异性恋的婚姻以及和同志的恋情,而让感情无法落地了。
“不道德”的已婚同志成了两头不靠的小格子群体。道德本来的功能之一就是让人和人之间指责彼此。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单身同志对已婚同志的攻击,也有已婚同志会和对方辩论。但意见分歧或互相指责的人,似乎有非常不同的观点性分歧,但他们既然开始了一段争吵或辩论,他们就会有相同的问题,所以才会陷入一个共同的冲突中。就本案例中的互相纠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本来是一类人,他们只是年纪不同。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不能把文化价值观和自己的性爱在现实中实践并落实到造福自己的程度,也许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肉体接触等感受存在着创伤,他们不能耐心的去感受彼此相处的过程,却都在不断的加剧对方的痛苦感受。
讨论道德问题是很麻烦的。因很多人都是在想在标准上取得一致,但本来各方的时代和经历就非常不同。所以讨论意义不大。想要把慈父和男友两个角色整合成一个,这点本身就是冲突的。所以中老同志在和年轻人恋爱前,还是要三思自己的能力。中年人和年轻人交友,一定要注意对方的不成熟以及原生家庭给年轻人带来的心理还未整合的特点,中年人要承担起年轻人在性爱和情感导师的作用,如没有这个意识和能力,估计会成为年轻人在爱情道路上练手的“牺牲品”。去责怪年轻人的不成熟,一点意义都没有,中年人也是从年轻气盛和幼稚的阶段一步步走过来的。中年人如无力接受年轻人的多多“问题”,也反映出自己年轻步入成人情感世界后的不顺利,中年人把自己过去的问题隐藏或回避了。然后中年人会感觉,你青年人为何指责我,中年人忘了,这种被指责非常像对自己不顺利的成年过程的一种否认和愤怒。中年人对年轻人的不理解,造成自己迷茫也许是对自己过去爱情创伤性的投射,所谓精神分析的套路至少是提升和反省自己一种思路。
人进中年,本应该是更成熟智慧,而非更糟。更糟的人估计是心理或精神有问题了。因和这些小P孩们谈情说爱,过早占据对方身体后,发现对方既缠人又要求过多,就想放弃,但年轻人刚刚接触性爱,自己被20多年来自爹妈老师社会文化赋予的贞洁、刚烈、长久、忠诚、崇高、爱情观控制着,怎么能这么轻易让和给自己带给强烈性感觉的中年人说走就走,所以年轻人会带着过去的教条和依恋关系上的问题来进行强烈的控制、反击或报复。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分为8个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个人都面临、并克服新的挑战。每个阶段都需要在成功完成较早的阶段任务。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某个阶段的挑战,则会在将来再次造成问题。这样的中年同志并没有在其幼年期完成其心理发展的任务,他的心理发展问题是他非常不会选人恋爱,他会不断的去选择漂亮的年轻人,他不能深化并解决和一个年轻人的关系,碰到麻烦冲突时候,他会选择尽快逃走。而下一个年轻人又出现了,他感觉激情万丈,又开始脱离实际的幻想,在1个月到半年间和年轻人拍拖。但很快他又发现了麻烦。于是他继续换人。这样的中年人肯定被年轻人称为不道德的玩弄年轻人的人。也许他自己觉得自己是无辜的,但他一直没有对自己和年轻人之间发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提高自省。这样的人无法把自己的动物脑和理性控制皮层间建立联系,于是他只能做个靠钱打发时间和情欲的人,如买性或许还能取得点平衡。如自己没有钱去换取亲密关系的缺失,就只能堕落成一个事业失败,情场失落,一生难于有收获,马上到来的老年就是可怕的毁灭的境地,这个中年人已经走向抑郁方向了。他回不来了。估计老年还会继续滑坡,倍感孤单寂寞,抑郁而死。这样的关系,就是一个问题青年碰到一个问题中年的模式。
如跨代恋双方都是单身者,那双方的关系就是个年轻人的焦虑依恋模式重新找寻依赖的故事。但如年长者是已婚同志,则年轻者做的就是个小三,我们就理解单身小三不满的原因;或者年长者欺骗对方自己单身,但这种情况会因在中国稀缺而发生的情况很少,很多年轻同志攻击已婚同志的原因是最初选择不当,而自己又无力决定自己的生活;而最可悲的是,很多年轻同志在对已婚同志一阵怒骂后,发现自己也无法亮相,不能躲过父母的压力,找个异性匆匆的结婚,重复了他最憎恨的已婚同志的生活路线。年轻同志和就同志群体内单身同志和已婚同志之间的冲突来说,体现出了弱势群体内部亚型小群体之间的弱弱相欺的特点。如单身同志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就不会去怨恨或攻击那些结婚的同志。真正有能力的同志会亮相,不和异性结婚,找个合适的同性一起生活,甚至可以在争取性小众在社会中的合法地位权益上做出更大贡献,而不是像个怨男一样每天都看已婚同志不顺眼。
无法存在的存在着
在网络中,搜搜同志老少恋,就会搜出很多深邃的悲哀情感故事。跨代恋结合和了太多的性的亚属性,从性向、和异性恋的婚姻、情感和性爱的错位,到中老年即将走入死亡前的涅槃般的回火,这个群体中故事注定是命运多劫难的悲情人生。他们虽然也渴望着实现爱,却始终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更不可能得到社会给予的空间来生活。他们是一群什么的生命体呢?他们不该存在的存在着,却经历这么多的苦难和折磨,他们代表着什么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是谁呢?如果世界不能消灭他们的产生,又让他们如何活着?谁制造了这些未尽情结的人群,社会又该如何让他们存在呢?
如果我们去扩展下性的属性,这些格子下的格子们,我们会发现很多弱势的群体。比如艾滋病群体和精神分裂症群体,都一样在经历着无力表白以及功能丧失和被社会遗弃,但有哪个艾滋病人会去同情一个精神分裂者,或反过来,也许一个偏执性精神病人从来没想到过自己要去关心一个艾滋病人呢?最惨不过一个得了躁郁症的同志,感染了艾滋病,他成了挎着无数小格子的人,他不断的被边缘化,离开社会主群越来越远,他属于哪个群体?他可以在哪里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许他不该在存在了。他死了。不知他是病死还是自杀。他不该属于这个世界。但世界为何要带给他这些坎坷的命运!这些也许都不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无力选择,无力抗争。可悲的是他不只是社会中人边缘属性的一个个体,人类既然存在着,就可能有很多的生理、心理或机遇上的弱点或盲点,他们叠加放大后放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什么呢?
人的不幸有很多,这些挎着小格子的存在的人,是会被自然淘汰,还是会继续产生而存在呢?也许从这些边缘性的格子中,我们需要透过性的一些视线,来给人性的弱点或是小众属性一个空间来生活。不要逼人太甚了。在逼迫他们,他们也许也会自杀或疯狂的杀人放火,成为消失前的一道火光。人性和社会关系如有未来,就需要给这些小格子人尊重,并给他们有效的空间疏导,而不要让我来讲这些悲催的故事,让大家心痛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