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两个老头的爱情”

(2013-05-14 22:36:05)
标签:

情感

同性恋

性多元

性心理

性向

两个老头的爱情.  -2013年5月上《人之初》

@两个老头的爱情 博客见:http://blog.sina.com.cn/u/2310379307


 


两个老头高调结婚引热议

    2012130,北京平谷的两个老头高调完婚。两位老人在他们名为“@两个老头的爱情”的微博账户上公布他们的恋情,并之前在宣布好了结婚的时间。当天下午,婚礼现场有十多位客人到场支持,他们同时在网上直播了他们的婚礼。此新闻一时在中国社会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众多民众支持、反对、惊讶的都有。从两个老头的爱情故事到百姓的热议都有更多的内涵可深入解读。

“我是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 他是一个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送水工人,我们相识相恋于这座城市,学历出身工作性别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爱情 !”他们还特地为一个由黄耀明和何韵诗发起的网络倡导活动拍摄了“撑同志,反歧视”的照片。其中两位老人,一位西装革履,另一个白色婚纱,彼此相视相拥,情意浓浓。

他们在微博里说:“我们两个老头相爱了 亲友骂我们不要脸,老不正经,老变态。我们决心死都不分开,再难再痛苦也要抗争。希望得到广大网友同志们的支持和祝福。”可以想到两个人的爱情得来的不容易,能体会到他们受到的阻挠和遭受的歧视。不过看出老头还是很强大的,他们想到利用微博为自己的爱情找社会支持。他们敢于面对生活,还不忘记对年轻同志的鼓励:“都记住,反对也白反对。我们头发白了都勇敢的爱了,你们年轻人还等啥?”结婚现场很简朴,很少能看到这么简单的婚宴,看了让人有些心酸。但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是灿烂的。

本来进行很顺利也很幸福的婚礼被一个老头的儿子闹翻了,孩子掀翻了桌子,打走了客人,让他们很没尊严。他们感觉很痛苦,他们说:“我们新浪微博的粉丝,六间房的歌迷,qq的网友还有支持我们的网友同志都很难过扫兴。直播被闹停了,让大家看笑话了。为什么外人都能祝福我们,而亲生儿子却做不到呢?自己养大的孩子破坏自己的幸福啊?”现代的孩子有时候只考虑自己,并不考虑爹妈的晚年幸福。老年人的再次婚恋本来就难,这对同性恋老头的婚恋就更难了。以后温柔沟通谈好各方的需求后,也许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些。估计二位走到今天也是挺不容易的,这对老头之所以在网络公开婚事也许是家人不接受,二人没有办法才大胆在网上出柜求幸福。两位老爷子,有这个插曲就算孩子给你们闹洞房了,以后还是好好过,一定要给世人一个惊艳。

 

性小众为何不敢谈爱情

从两个老头大胆的突破世俗的结婚,我想到经常有一些性小众的来访者向我谈及他们对爱情的胆怯。有些同志发展彼此的关系时候,愿意谈友情和性,但却对爱情没有信心。是他们不需要爱了吗?他们期待着什么样的爱情?以同性恋者为代表的性小众群体多数并不能具有能力来面对爱情这个问题,他们还不敢爱。

一个人如果不敢爱,是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的感受,被自己的心理困境吓倒了。提高情感的知识和能力是个人甚至一个团体和社会国家都需要的。可惜的是,目前对于这点,很多人并没意识到或是不愿意面对。有人愿意找人开房找人嘿咻,花个百八不心疼,但去买本心理书看看都不愿意。有人把所有家产都送给骗子,自己还不愿意去反省自身的心理问题。有人都跳楼摔死了,还意识不到自己可以做心理咨询和治疗,非但自己可以不死,还可以保有健康和幸福。他太无力了,但算不清账,那损失可就大了。清醒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感受被迷雾挡住了。

我们先从个人的心理人格探讨下什么样的人难于拥有爱情。有人无有能力去换位思考。更多的是抱怨他人对自己的忽视,而自己却不会去关注对方这样的人;还有人是无视对方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存在,把对方看为自己俯首帖耳的宠物或猎物,甚至是看为自己的财产,可以随意的处理,要求想对方来就必须出现,烦了腻了就要对方马上消失;还有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靠对方的怜悯来得到自己的幸福快乐和所谓的爱。或者对情感没信心,见人419还可以,谈情感就逃走,这些人都是不可能拥有爱情的。

不过对于性小众来说,在成长过程中性的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因去识别自己的性向、性偏好,需要花很长时间来定义和接纳自己,然后去寻找在主体社会中现属于虚无而又被误解歧视的属于自己的情感和社会空间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而这个过程的苦楚是常人难以想到和体会的。所以性小众有特别附加的困难,他们不敢爱是肯定的。

 

弱势何时不再脆弱?

我们的社会对弱势小众关心的太少了,甚至说整体文化对小众的压迫和控制还是很严重的。在我们彼此控制以己律人成就群体的利益的时候,都忘了人性,也忘了善待彼此。谈到同性恋者不结婚不生子,他们每个人需要时间来改变这些常规的观念或价值观。很多事情说说简单,做做就不是一世一代的事情。

对于俩个老头网络结婚的事件中,很多人在对两个老头发表攻击性的评论。毕竟我国对性小众的认识了解还不多,这些边缘人群长期隐藏在地下不敢见光,大众对类似同志这些性少数人群产生误解和偏见也难免。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各种少数性倾向(男同性性倾向、女同性性倾向、双性性倾向)和精神病理不存在任何内在联系,故同性恋不是一种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只是一种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性取向。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将同性恋自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3)中去除;19935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没有自我不和谐性障碍的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除名;20014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对同性恋的诊断参照ICD-10做了调整。我国为同性恋去除病理化诊断比西方晚了10-30年,以同性恋为代表的性小众在社会的生存状况确实堪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很多异性恋已经开始理解和支持同性恋者追求自己的感情。就本文讨论的老头的婚事中,其中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是,在很多异性恋都在称赞二个老头的勇敢和真挚时,但却看到很多同性恋反而在挑剔他们。其中之一看法是一些同志认为:“易装者不是同性恋,他们不喜欢男人穿女人的婚纱”。有些同志认为:“同性恋无可厚非,可是为啥喜欢的是男人,却要打扮成女人呢?”他们认为:“就这一点而言,同性恋被人瞧不起也是有原因的。”甚至认为其中一个老头穿上女人婚纱是自我性别认同缺失的典型症状。这些同志这种非常想严格区分同性恋和易性者或易装者的现象让人深思。

从激素学说来看,跨性和同性恋是很接近的属性,两类人是有交集的,都是社会边缘的沦落人,更需相互支持和合作,而非要彼此不闻不问或是互相歧视。在重庆的KylinRay说:“说实话,同性恋权益倡导活动中,drag queens(女装的男同性恋)功不可没。他们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画着夸张的浓妆,身着暴露的衣服,可以手握高跟鞋和警察抗议。反而那些大隐于市的男子气的gay缺乏这个勇气。不过个人爱好是审美问题,就像对外表的偏爱一样,但我们需要明白施加于他人是否出于偏见和歧视。”这些反对老头穿婚纱的同志,忙不迭的和易装癖划界限图的是什么呢?自己又不是非得和这些男性女皇搞对象,就这么欣赏下他们的表演也做不到?

我在国外碰到过很多的易装者,对他们印象非常好。但国内易装者很难走出来,心理出现和现实处境困难,但也有人在事业表现的很出色,有些易装者却在艺术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认可,近的有李玉刚和金星,而早期的京剧里的男人扮演旦角如梅兰芳也给了这些易装者一个生存和赢得世人尊重的机会。

一个朋友对此解析的很到位:“个人的利益才是问题的焦点,许多利益都被诸多假象所掩盖”。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同性恋者这些弱势群体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反而不宽容。同性恋的处境不佳,自己却还看不起易装者,这是他们的真正悲哀。一个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就会容易歧视他人。自己不自强,不宽容,还希望社会给自己什么呢?就假设一个同性恋老头娶一个易装者老头,有什么问题吗?我接触到有些女气的男同反而不接受易装者。我认识一个大哥就是这样,他不敢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他女气,他说他最烦他人女气,自己却偷偷找人去做地道的女人。这就是国内弱势群体的现状,自己不能接纳自己,抢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彼此间给大众做枪炮彼此相残。

 

同性恋和易装“癖”对精神病理模型的反击

有人认为老头穿婚纱是自我性别认同出了问题,老头也许想的很简单,就是这是一个婚礼,所以需要有男有女,所以有一个穿了婚纱。当然也可能是穿婚纱的老头心理性别认同是女性,他喜欢穿婚纱,而自己的爱人也喜欢。外人不接受老头穿婚纱的,而认为老头是性别认同障碍的原因可能是对精神病理诊断的不了解,也是对性别二元角色的对自己深入影响的形成的偏见的不察觉。

性别气质更多和文化对男女界定的不同,很多人不能接受男性有女性的装扮。这种僵化的区分给一些人造成了很多心理性别认同的麻烦。很多研究发现,有人喜欢穿异性的衣服并不是父母幼年养育倒置那么简单,想要改变一个人倒置的性别认同非但很难而且非常容易伤害当事人,所以现在更多是接纳易装者和去歧视化,这个做法和对同性恋的接纳是一样的。以前都是称穿异性服装的人是易装癖,现在很多人在倡导改变这个有歧视性的称呼,改称这些人为易装者,而称变性人为跨性别人。目前法国将“易性”从精神障碍中删除。美国的DSM5即将推出,据报道可能会改变一些措辞,比如称为“性别焦虑”。现在很多人都在积极的努力来去除易装者和跨性别的病理化描述。

现代各个国家开始纷纷给予同性恋合法的结婚权力,也有非常多的人在致力于去除病理化歧视性描述性小众的努力。看到微博中一个叫@追轰雨雷电的朋友提出了这个思辨性的问题:“单眼皮是一种疾病吗?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如果比例小于5%就是病”。当然我是在戏谑精神病理诊断的模型的荒谬,因为同性恋者占人口的比例是3-5%所以就被认为是异常的了。

实际上精神病理诊断的诊断一直争议很大的,人类的行为或情感的异常和正常是很难评判和区分的,一个原因是如果我们按照一个二元模型来判断正常和异常就很难明确这个具体的界限在哪里,正常和异常之间只能是个过渡带。这就好比59分就比60分低一分,但59分就是不及格,但60分和59分差异大吗?现实是,很多心理学模型中采用的异常行为的概念,到底是有谁来决定什么是必要的和可接受的,而当一些人发现某些行为是必要的和可接受的而其他的人不这样认为时,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所以一些标准的评判都是基于数学的统计方式来作为判断方法,简单的就是人群主体的现象是正常的,而少数小众的现象就是不正常的。性学的调查发现,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以及地域的不同,人的行为和性的价值观差异极大,这里的异常行为在另一个时期和地域就有可能是正常的。精神病理学的模型都是基于不同的假设的,反映出关于科学研究角度的不同,以及时代发展的进程的不同产生的文化标准的不同。简单的判定同性恋和易装者是精神障碍或是性心理障碍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人性的。

 

多元人性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实际上,在经济发达后,人就从满足原始的欲望,已经到了提高自己把自己的修养升华到精神文化的需要的阶段了。所以历史上都是盛世时代,对于性多元最能接纳和宽容。目前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社会也会对多元的生存方式越来越接纳了。性小众过去是厕所游击战,浴池混交战,现在可以上升到文雅和体面地爱情时代了。所以我也在想。如果一天,本地发生了经济的大倒退,或者战争,人的经济水平有下降了。同志一类的小群体是不是又要退行到地下的黑暗中了呢?我的思绪飘远了,就目前来说,性小众的好时候来到了。

同性恋、易装者还是虐恋只是你的一个侧面,个体需要提高对自己的了解,从接纳自我到自我解放的方面有很多。自己生活和情感的满足,要考虑到社会的包容度,不必轻易暴露自己的性属性,避免不必要去招惹公众的偏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隐私被人关注,注意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伦理风俗,不要让自己成了艳照门、拉链门的新闻就好。如果两个同性在家里接吻这无任何问题,一对同志上街接吻,那是新闻。如果你是个社会活动家,因自身强大,希望挑战和改变大众的偏见,就是积极做法。在性多元初始阶段,想做积极分子,就需要有能力面对异议,不怕流血牺牲。作为自己,无论是解决情感问题,还是想改变世界,需要的是更多的策略,而不是靠青春期冲动了。总结给性小众的一句话就是:“无能者独善其身,能者安邦治国”,如果自己可以从自卑到超越就是最佳的人生了。

    如果你的心理脆弱,你需要的是勇气。如果你心理强大,你需要的是宽容。社会给这些人更多机会和政策以及保护才是正解。从地下到地上需要时代转换,需要社会的文明宽容和多元。老头找老头结婚突破世俗,推动社会观念多元,很多媒体都在积极正面报道,实乃时代兴盛的一大明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