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为何实名举报遭性侵

(2013-02-26 12:29:30)
标签:

老少恋

心理

依赖型人格障碍

情感

案例背后的真相

20121214,网上出现一则被很多网民和媒体转发的所谓重口味消息:自称为王显的25岁男子,实名举报山东省高密市某副局长B强迫其发生性关系多达5次。

类似事件不是首次,只是这次的名头是网络实名举报。但稍稍琢磨,就发现似有蹊跷。一个人被约到宾馆几次,进了宾馆房间后,他不同意发生性关系,自己不可以离开吗?如果被强奸,为何不报警?假设头一次是被强奸,为何以后继续应约去宾馆,后来还是被强奸吗?

但就是这样一则不合逻辑的信息,因为混合着“官员性丑闻”、“男男强奸”的字眼,顿时在网络上疯传。关于这则消息的真伪性,有不少后续文字,其中广州同性恋亲友会阿强亲自去山东核实细节的文字可信性最强。

阿强因此事特地1215日去青岛找到了实名举报人王显核实情况,并在自己微博中写出了他看到的事实。王显和B在一个同志网站找到彼此,“当网名‘山东公务员’的副局长三个月前在同志网站遇到退役武警王显时,他不会想到这会是人生中的一劫。”王对B的感受却是矛盾和神经质的,把对方推向风口浪尖后,他一方面表达关心B的处境,另一方面还在不断找媒体扩散关于B的负面消息。

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王显在被阿强问及:“你后悔吗?”他居然说:“后悔。”“其实我还想在一起,我们到头了吗?”“谁让他不接我电话,还骗我。”这就是他通过网络暴露甚至是污名B隐私的荒唐心态。作为弱势群体的同性恋圈子,这个边缘人群隐匿于地下,因目前不被社会主体认可就不能形成对群体保护性的规范或文化,更会让其中的人想不到什么叫为人,也想不到人品这些社会性的要素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叹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对待性的态度和做法太天真也太荒谬。

 

同志老少恋的特点

不过本文更关注的是这个事件背后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其中反映出来的同志老少恋关系,让我想起了另外几个非常类似的事件。

第一个是媒体事件,在200912月,某电视台播出了一期节目:一段外人眼中的老少畸恋。其中的年轻人因对老者非常依赖,见不到就想,在老者想放弃继续接触后,年轻人还去对方家闹,并去公安局报案希望处理老者。公安局认定没有发生违法行为,最后年轻人找到了一个可以引起关注的地方:电视台。电视台把两个人的关系发展都录像播出,虽然也没有什么结论,但老者的同性恋身份被暴露给社会。

第二个是网络事件,现在在网站上搜索“某省男局长包养男大学生”,就可以找到当事人的具体信息,说的是他作为公务员行为不检点。可是那个年轻人指责老者的“不检点”有确凿的证据吗?我和这个男大学生聊过,无外乎是和对方有过一段相处,对方想终止接触,这个年轻人就在几个大些网站论坛发了刚提到的所谓惹人眼球的文字,里面有两个人坐在一起的照片,但没有色情,没有任何包养证据,但那个局长的真实姓名、单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等都被发布出来,失去了隐私,被网民不断地按照一个官员搞同性恋且情感关系混乱的印象去传播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接触过这样的案例,就是老者认识一个年轻人,开始双方相处得很好,彼此关心如胶似漆,但很快老者发现对方和自己在一起会变得多疑,持久地想控制老者的一切生活。老者想放弃这种关系,对方就追到他的家庭和单位去闹,闹到公安局,住院了还闹到医院。后来老者没招了,重新买了个房,悄悄消失,才过上安全的生活。

看过这些案例,发现有共同的特点:

1.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世俗不容易接受的同性之间的老少恋爱关系;

2.       年轻一方人格焦虑依赖性强,对待情感的能力弱,在交往中迅速依赖上一个老者;

3.       前期也许双方关系尚可,但在老者感觉被猜疑以及被纠缠后想终止关系时,年轻一方开始采用打闹甚至是自伤自杀等极端方式想恢复关系,发现对方拒绝恢复关系就疯狂地报复;

4.       老者的性向身份被对方暴露给单位家庭甚至是媒体,失去生活的平静。

 

对细节的心理分析                     

 “他挽起袖子,让我看他左腕上两道深深的疤痕。”这是阿强在博客中所述的文字。王曾经的自残行为让人担忧,通过这点,就可以推测出王有自残行为,是严重的心理问题。王显喜欢把他的想象当事实描述,且用肯定语式,是不是有妄想症状呢?

“他是个10几岁失去父爱,渴望被所有人关注,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但事后阿强说问及虽然我们不能核实对方的具体家庭情况,但可以推测这个人心理是矛盾焦虑的,如果用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这样假设他在幼年的成长经历,他一方面因失去父母的爱而伤心,另一方面同时怨恨父母对他的遗弃。在他发现自己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呵护时就开始怨恨开始寻找替罪羊开始报复。而这样的幼年经历造成了他矛盾焦虑型的依恋模式,重复在成年的情感关系中,他就是个非常纠结矛盾而又无法控制自己容易产生报复行为的人。

如果我们仔细分辨,就会发现成人的异常行为放在在婴儿状态很正常,婴儿得不到母乳往往会抓母亲。可惜的是他长到25岁还是幼年时的心理状况,就会让他人感觉不对劲了。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心理成长受到阻碍,成人不能应对社会交往就会退缩回到幼儿的行为来保护自己。这些涉及到性心理的问题往往是幼年故事的翻版,不过是把奶换成精液了而已。这样的人如果我们不去考虑他的年龄,光听他的语言,观察他的行为,会发现他活得更像个婴儿,焦虑缺乏依靠,所以会在有人关心他后,就会被他迅速死死的抓牢。如果他自尊低,他会用自己最原始的资源引诱猎物:性。如果一个似他父亲的人不注意观察判断对方,和他发生性行为就很可能成为对方的猎物。

父子关系疏离,是中国男人之间最严重的问题。父权、专制、男权的文化和统治,令男人在家庭中不善表达,用坏脾气代替语言,权威的树立带来情感冷漠的所谓男性气质,也许并不是坚强的品质而是病理化的情绪障碍。子不嫌父母丑,这句话在自卑的国人身上体现的并不多,纠结的怨恨父母人并不少。我们的文化看重家庭和社会集体利益,忽视对孩子的情感关怀,造就了一些缺乏父爱的成人,这些的人在情感和工作中都容易碰到困境。有些人是需要心理治疗的。

老少恋的关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少一方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缺失,这种缺失延续到成年的恋爱关系中,就经常出现缺失后的过度补偿要求。老者的一个微笑或一句问候都可能让他误解为终身相许的爱情誓言。我们经常听人说:“为了爱对方可以不惜一切,为对方死”,这样的话,初听感人,但后期发展却吓人。

同性恋者因不被社会承认,很多人成长的过程都是十分艰辛的,从挣扎着接受自己的性向,到胆战心惊地走入同性的群体,一直不得不小心地保护自己的隐私。这样的状态下,人的情感能顺利发展吗?这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人发生过很多悲剧性的故事的原因。


                              建议和思考

一些恋老者的这种异常依附关系是典型的情感暴力。这是控制而不是爱,是一种来自于个体的人格的缺陷,需要修复完善和成长。所以建议身处弱势的人,在交友前最好学学恋爱心理学,建议先交朴素的普通朋友,而非一定要把每个见到的人都想象为潜在男友。先考虑社交化地把对方定位为一个普通朋友,会让你认识很多朋友,他们会成为你有效的心理支持体系,使你在这个群体里安全和快乐,耐心就可以找到情感的归属。一味地期望找到红颜情人则会让自己失去朋友圈子,并容易陷入抑郁状态,这是社会心理学的原理。

阿强这次花了3000元自费采访,他说他厌倦了很多传统媒体的浮躁,从最初大家好像又发现一起色情反腐新闻,到后来发现网传偏差太大,但还是在传谣。这种不顾实情地传播流言,是看客把当事人做替罪羊泄自己私愤,那些传播流言的人在其中是不光彩的角色。而更糟糕的是,很多正规的地方媒体都在微博上转发,实属当前社会的悲哀。

美国一同性恋少年因性爱视频被放在网上自杀后,引起了美国总统和联合国的重视,公开进行反歧视倡导。而这边的公民的性却成了反腐工具,如果网络成了流言机器,那大家过得真是没有安全感了。

    所有的异性恋老少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媒体不要把帽子扣在同性恋上当卖点,这样做会造成社会大众对同志群体的误解,造成这个群体被进一步被污名化。网络和媒体简单传谣使得这种不被社会熟悉的关系模式浮出水面后,造成社会影响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充分展现这些性小众个体在社会中的悲惨的生存状况。我们要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来考虑事件的成因,避免进一步歧视这些弱势群体。年少一方的抑郁性依赖人格障碍和年老一方因难于实现自己情感需求交友不慎造成惨重后果,让人深思,社会主体需要对此类关系中的双方进行保护和有效疏导,避免造成关系发展不当引起的更严重后果。这个人群需要政府出面制定政策进行保护和引导,改变他们目前这样的黑暗无边的地下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