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电信联通移动 |
分类: 科技閑談 |
——为“5·17”世界通信日及联通CDMA网发展五周年而写。特别说明:本人并非中国移动或联通公司系统的职员,也非通信界人士,只是比较关注通信行业而已;本文相关数据均源自网络,本人未曾考证。本文只代表本人观点,如有谬误请指正!谢谢!
至2006年底,中国移动用户已达三亿,而中国联通用户才一点四亿(其中:G网用户为一亿多,C网用户只三千六百多万),不及中国移动用户数量的一半!在用户ARPU值方面,两者差别更加明显,中国移动每月每户平均收入达90多元,年度营业收入达3000亿;而中国联通GSM的每月每户平均收入不到50元、CDMA为80多元,年度营业收入仅900多亿,两者均低于中国移动;在新增用户方面,中国联通跟中国移动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中国移动去年新增用户达四千多万,而中国联通仅一千多万!因此,从整体看,联通落后移动不是一点点的问题,而是相差悬殊且愈加巨大!可以说,在当前国内的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移动已经一家独大、形成新的垄断寡头;而中国联通过于弱小,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那么,为什么当前国内移动市场会出现这样令人失望的结局?为什么中国联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仍未能打破移动市场的垄断?虽然说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很多,但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
一是在开始运营之初,中国联通差强人意的网络质量与服务水平造成大量用户的流失。记得在1998年,中国联通在其GSM网络还未建成,就迫不及待地大肆放号,结果让很多原中国移动的用户转网后发现其网络覆盖不广、信号很差,加上当初联通员工的服务水平跟不上去,以及资费计算的透明度不强,造成原中国移动的很大一部分用户不得不重新回到中移动网络中去。就这样,中国联通GSM网络的低端形象牢牢地烙印在用户心头。虽然后来中国联通公司加快了GSM网络建设,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原中国移动用户再也不愿加入中国联通的网络了。更为可悲的是,中国联通在建设CDMA网络之初,竟然犯下同样的致命错误,本来,凭借CDMA技术的诸方面优势,中国联通仍有机会打赢一场漂亮仗的,可是因CDMA的仓促放号(其网络至今未覆盖全国,如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信号盲区),以及营销策略方面的失误,又造成一批原中移动的高端用户放弃了CDMA网!直至今天,许多移动用户特别是高端用户对中国联通的歧视与偏见仍未改变。我想,如果中国联通在开始放号之前就把网络建设得比移动完善(至少不比移动差)、网络信号强、通话稳定;同时,能加强服务,注重品牌形象的建设,我相信今天的中国联通公司会是另一个样子。
二是中国联通在品牌建设上鲜有创新。大家注意到,中国联通在品牌建设方面一直鲜有创新,基本上是沿袭中国移动的套路。比如:中国移动针对预付费用户发展了“神州行”品牌,中国联通便急急跟进一个“如意通”;中国移动针对无线上网搞了个“动感地带”,中国联通也弄出个“UP新势力”与之对抗;再如,中国移动针对本地通话量大的用户发展了“大众卡”业务,中国联通也搞了个针对本地通话用户的“万众卡”。而中国联通公司的诸如UNI品牌,相信没几个用户听说过。至于“联通新时空”与“世界风”等品牌,更是遭人诟病,“联通新时空”一开始定位高端用户,这一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是,联通公司的高层好像不懂得高端用户是需要高品位、高要求、高质量的服务的,看看当初CDMA的网络覆盖与高昂的资费水平、手机种类的不丰富与低性价比,就会明白“联通新时空”品牌是如何被中国联通自己砸毁的。至于“世界风”品牌,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联通新时空”的不足,但是其手机种类选择奇少、手机性价比很低又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
三是中国联通的资费政策不够灵活、其资费不具明显优势。据笔者所知,在中国联通大举进攻之际,中国移动为了稳住用户群,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比如: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开设了“集群网”套餐,任何加入这一网络的用户可以不限时通话,而月通话费用为十多元;这对那些本地通话费用量大的用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一套餐也确实“套”住了数量相当的用户!此外,像“大众卡”这类接电话免费、打本地电话低至0.15元的套餐,也吸引了数量相当的预付费用户。由于中国移动对不同类别的用户实行不同的资费政策,使其稳住了用户、创出了品牌。反观中国联通的资费政策,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其资费一般比中国移动便宜10%,至于其它,更多的是向移动跟进,即每当中国移动弄出一个资费套餐时,它亦重复跟进,毫无创新之举!我总觉得很奇怪,中国联通公司为什么就不能创出独具一格的能吸引用户的资费优势?
四是中国联通的双网互搏,拆分传闻等困扰了其发展。由于中国联通同时拥有两张移动网络,在其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要建设两张高质量的精品网络实在是勉为其难,往往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此外,拆分传闻严重影响了其高层对联通发展的信心,内部员工通常抱着观望的姿态去工作,凝聚力涣散,并没有全情投入、一心一意地谋发展。
五是用户的使用偏好也影响了中国联通的发展。因国人天生具有强烈的爱面子的习惯,由于中国联通在开始建设之初的失误,使其被许多用户视为“低端网络”(甚至被视为“垃圾网络”),因此,有相当一部份用户就是宁愿接受中国移动的挨宰(比如前不久移动梦网的混乱不知给多少用户带来不小的影响、中移动的客服服务也未尽人意),也不愿轻易转网至被人嘲笑的“垃圾网络”中去,继续呆在所谓为“高端人士”服务的中移动网络(或者可以这么说:大部份领导者与管理层都在使用中移动网络,其属下员工或亲朋戚友更加坚定地认为必须使用中移动网络,觉得只有如此脸上才有光;即通常所说的“鲇鱼效应”)!此外,由于国内“移动号码携带”业务尚未开展,也给想转网的用户带来一定的麻烦。
以上是本人认为中国联通一直未能追赶上中国移动的主要原因,当然,面对国内庞大的移动通信市场、而移动业务运营商竞争主体过少(笔者认为像国内如此庞大的通信市场,至少应该同时有四家全业务运营商竞争,并实行网络共享,由单独的一家运营商来专门管理网络,其余四家只发展客户,互相竞争)而给中国移动一家坐大的因素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