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游之八:北社村

标签:
古村落旅游摄影北社村 |
11月7日,正是深秋,一大早便趋车前往阳曲县高村乡北社村。沿108国道,擦过阳曲县城,穿过北同浦铁路,走过熙熙攘攘的高村自由市场,便慢慢上坡,穿行在黄土沟壑之中,大约十几分钟后,才看见一个村子的土围墙。村民介绍,这就是有“天下郭氏之源”和“中国黄土地质公园”之谓的北社村。北社村原名郭家堡。据说是天下郭氏的发源地,郭氏先人曾在这里居住和生活。
在村外,首先游览了大王庙。大王庙原来是郭氏先人的一座家祠。大王庙坐落在一处占地十多亩的场院内,四周有土墙合围。在大王庙的殿堂前布有“九曲黄河阵”。
在村口门楼前,几个老人正在修整道路,我们的车无法进入,便步行进入村中。北社村的东门楼是座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石块根基砖拱结构的这座门楼,体势虽不高大雄伟,却有着关隘当道的威仪。整座门楼入深约6米,门楼下的路面是用青石板块铺成的,板面上深浅交错的辙痕印证着历史的久远。在这条6米长的路面上,曾经踏履过几个世代的脚步,历史的车辇在数百年的时隧中往复穿行。
一进入村子,便是村中广场,广场正前方是“郭家庙碑”,右边是五爷庙,左边是戏台。5米多高的“郭家庙碑”赫然矗立在红柱高擎半壁单檐的廊坊中。此碑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公元764年为其父郭敬之所建,碑文是与子仪同朝为官的书法名家颜真卿亲笔撰写的。听村里人讲,我目睹中的这块石碑是去年新立的,原碑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村里人按石碑原貌复制并重塑此碑,意在对郭子仪祖籍地的确认及对郭氏人文精神的传颂,同时也以此来确立北社村的人文宗旨。戏台建于清朝前期。古戏台不事装修的旧貌尽然显现着古风古韵,漆色斑驳的梁柱和窗门隔扇虽然年久色衰,但裸露出的木色却给人以视觉上的的美感。五爷庙体势不大,却甚有威严
从门楼旁折身进入另一个堡门,便是郭家堡,那里有郭氏先人居住过的郭氏老宅和郭家井台。郭家堡的堡门是一座石拱结构的门楼。门楼上筑有土台,楼体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成的,门楣上悬嵌着三块雕有花纹线条的石拱,正中的那块石头上刻有“郭家堡”三个大字。这座门楼初建于唐代,后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重建。
“郭氏老宅”是村边崖坡下的一座窑洞房。这所窑洞房深嵌在半山坡的崖壁里,一道木门两扇木窗,一看就是一主两厢的三眼窑。这所窑洞属于那种靠崖式的崖窑类型,单从表面看与现代窑洞房无甚区别。郭氏先人选择胶泥土质坚硬的向阳崖壁凿穴建舍,取冬暖夏凉之宜,兼收通风采光之便。这个年久失修却古貌犹存的小院,给人以破败农庭的感觉,却也因此保留了原初的真实样式。
“郭家老井”的制式很特别,不同于往常我所见过的其它井台。眼前的这座井台,井口铺着一块青石板,板面上凿有两个不大点的井眼,村里人称它是“二五眼”,我们常见的水桶是放不入这种井眼的。据说,郭氏先人汲水时用的是梧柳编成的水斗,且汲水时要同时使用两个水斗一上一下的取水。郭家老井深达百米,现在仍可汲水,只是这个井台现在已荒置多年无人使用了。井台上的木制辘轳看上去年代久远了,原本质地结实的辘轳头现在布满了裂纹,井绳把辘轳头中腰勒进去一道深槽。这个辘轳头的长轴架在两根木棍的支叉上,轴端穿入井台旁竖立着的青石板的轴眼里,一切都是原模原样的,没有任何改动。
在郭氏老宅上,有一处“明代砖窑”。乍一看这排砖窑与普通的砖窑无甚区别,但细究之下明代的建舍风格与今日显然不同。我眼前的砖窑顶高屋大,窑内光线充足,白灰抹过的墙壁整洁光滑,屋里暖意融融。砖面泛着青蓝色的光泽,就像是用桐油浸染过似的,质地异常坚硬。这三间砖窑用的都是明朝时期的砖块,每块砖长31公分,宽15公分,厚5公分,重9斤半。
游完郭家堡,我们便顺着纵横的街道在村中游览。北社村是个很美的村庄,美就美在它的古朴和纯真,美在它的静谧和安宁,美在它的社风淳朴和民情憨厚。因为正是秋天,人们忙于收秋晒粮,大街上人很少。我们随意走进几户人家,主人都很热情,为讲解村中的故事。村中有几处很古老的建筑,院中都种着柏树。据说,在北社村内,这种建于明清时代的郭氏古宅和古院落尚存30多座。但因为都锁着门,没能进入一看,甚为遣憾。
在村西南,我们浏览了西林寺和郭郡马府。
西林寺建于唐代,是按照三进院阶梯式中轴线的风格建造的。庙内分别建有戏台、山门、钟鼓楼、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等,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庙内的许多建筑始建于唐代,但在顺治和乾隆年间重新翻修过,所以现于我眼前的诸样建筑都是清前期的作品了。
在西林寺前,我观看了北杜村南的一条黄土沟。北社村边的这条黄土沟,是一处纯自然发育的黄土地质地貌景观,没有任何人力修为的痕迹。这条沟长数千米,切深百米。在这条深沟巨壑中,黄土剖面出露整齐,沟壁上的黄土直立性好,胶粘土质异常坚硬。因受各种自然作用力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山风和雨水的反复侵蚀,在黄土坡面上形成了造型独特的黄土地貌景观。
走到郭郡马府门前,看到铁将军把门,正在失望之时,一个骑摩托车的人站在我们身后,他自我介绍到,他就是这里现在的主人。我们便在主人的引导下走进了郭郡马府。郭郡马府是座三进院的古宅,宅门右侧有一棵顺时钟向上旋转的扭纹柏,树高十多米,整个树身象是一根扭曲的麻花。据说,原来宅门左侧也有一棵相同高度但反向旋转的扭纹柏,不知何故现在却看不到了。郭郡马府的倚门非常高大,看上去很是威风体面,门额上雕有龙凤、麒麟、狮虎等祥禽瑞兽的图案,一看就是旧时官宦人家的宅邸。这个院落的头进院是片空场地,原来是停放车马的。二进院从外面看是瓦房,有隔扇门和木格窗棂,门窗的做工都很精致。屋里摆设着的橱柜、八仙桌、太师椅等物件全是保存完好的旧式家俱,古里古气,古模古样,古珍古奇。这套瓦房的奇异之处在于它的前半部分是木结构的梁架,后半部分却是砖砌的三孔窑洞房。更令我称奇的是,这套房的正房里有一面墙柜,打开柜门后有一条暗道通向隔壁的另一个房间,另一个房间的隔侧还有几间用作家居的房间。据介绍,这条通道原来是为了让家中的妇人避客用的,逢有客至,宅中女眷就经掩门去往隔壁房间,避免男女照面时的尴尬。
中午已过,肚肠响声不断,我们只好匆匆离开北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