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谋略启示
(2009-03-29 11:09:24)
标签:
谋略商战郑庄公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商场如战场吴治英杂谈 |
分类: 说东道西 |
中国人素来热衷谋略。所谓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形象写照。因此,历史上凡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人物,其最大的特色必定是谋略运用炉火纯青,风风雨雨等闲而过,把握主动永不言败。春秋初年的郑庄公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人物之一。
郑庄公在历史上的最大作为,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西周末期才立国的小小郑国,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小霸”天下。当然,在今天看来,这点儿成功也算不得什么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但若从郑庄公所作所为所体现的政治技巧来考察,就不能不让人对他表示佩服了。
其一:当郑庄公得知他的母亲姜氏与胞弟姬段串通一气,给他多方制造麻烦的时候,他坚持做到隐忍不发。姬段想占好的地方,他就把姬段分封到京地;姬段贪欲不足,大修城邑,图谋不轨,他也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忍下一时之气。在处理与周王室的关系问题上,面对年少气盛的周桓王的作梗为难,郑庄公努力克制内心的恼怒,主动前去王都朝拜周桓王,希望藉此来缓解长期以来彼此间的对立情绪。谁知周桓王并不买账,给郑庄公吃了个闭门羹,让他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接着又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让他与身为左卿士的郑庄公分庭抗礼,并强行向郑庄公索取了邬、苏、刘、邗等四座郑国城邑,公开给郑庄公以大的羞辱。虽然使得郑庄公气不打一处来,但他最终还是按捺住了怒火。
其二:郑庄公面对胞弟的逼宫和周桓王的打击,不曾马上实施反制,关键是他不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过早地和对手摊牌,而想韬光养晦,后发制人。所以,郑庄公在隐忍的同时,私底下一直在作充分的准备,以求一招制敌。然他的对手对此却茫然无知,把郑庄公的克制隐忍、妥协退让误认为是软弱可欺,于是步步进逼:姬段动员军队企图偷袭郑国国都,周桓王大举起兵进犯郑国纵深之地。谁知他们忘乎所以的举动,恰好为郑庄公痛下决心全面反击提供了机会,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他予对手以迎头痛击,给对手以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其三:郑庄公在挫败姬段的叛乱阴谋、迫使他逃窜之后,便不再追击。因为他知道,姬段此时已惶惶似丧家之犬,实在不值得继续花功夫去对付。另外,由于郑庄公母亲姜氏在这一叛乱事件中曾扮演过很不光彩的角色,让郑庄公内心既痛苦又愤恨,但为了社稷大局,他最终还是与姜氏和解了,“遂为母子如初”,赢得“孝”名,在政治上替自己捞足了分数。
从郑庄公高超的谋略中,我们不难发现:遇事忍、出手狠、善后稳,是郑庄公谋略实施的关节点。而这又何尝不可以成为今天我们从事一切事业的有益启示和借鉴呢?
一是遇事要忍。《老子·三十六章》曾说:“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意思说:要想收缩它,必须故意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须故意增强它;要想除掉它,必须故意交好它;要想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谋略。孙子所言的为将必备的“五德”也同样适合于我们当今商战之中的经营者。因为任何竞争性的活动首先需要的是“智”,而商战天经地义需要智慧才能。经商活动必须讲求“信”,经营者必须在企业内取信于自己的员工,在外取信于一切顾客,取信于同行人员,必须信守诺言,遵守法规;必须明确经营的目的是服务和造福于人类社会,其次才是经济效益。“仁”,则要求经营者以爱人之心对待自己的职工和顾客,所谓“上下同欲”。经营者需要在商战中抓住良机,积极主动勇敢稳健地去决断,此乃“勇”也。企业的管理,当然应该是严格的,要使全体职工遵守法度和纪律的约束,这就是所谓“严”。
二是出手要狠。现代企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比较复杂的经济组织,因此对企业经营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不但要熟悉各种领导的方法、原则和规律,同时也要讲求谋略,依靠丰富的知识、机智和创造力来灵活地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权变”原则。简言之,就是因地因时制宜,即时即兴而发。而一旦时机成熟,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已直接危及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生存安全时,则要有快刀斩乱麻的精神,该出手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出手,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三是善后要稳。孔子说“过犹不及”。真正高明的战略家对战略目标的设定都是非常理智的,决不会在胜利面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而是能注意掌握分寸适可而止,见好便收,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能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商场如战场。经营有成功,有失败,有利大,有利小,而且在经营过程中常常是瞬息多变纷繁复杂的,精明的经营者也同样会在商场上遇到各种多变复杂的事情。所以,在经营活动中,一个领导者必须懂得谋略,善用谋略,做到了这一点,何愁功业不成,事业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