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原则与科学膳食
(2009-02-19 13:33:06)
标签:
保健四季养生性味膳食吴治英科学膳食健康 |
分类: 健康养生 |
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一年之中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因此,如何不违背“人与天地相通”的规律,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防治因四时气候变化造成人体的病理反应,这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汉代司马迁曾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因此,因证、因人、因地、因时施膳是科学养生的根本。
1、把握养脏重点。中医认为,一年四季节气不同,重点保养的脏器也应有所不同,必须因季而养脏。在这方面,中医学有很多论述,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春季养肝,夏季养心,长夏养脾,秋季养肺,冬季养肾”,等等。总括起来就是《内经》所说的:“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2、应脏选择性味。春季自然界万物复苏,为肝旺之时,应少食酸味食品,适当增加辛甘之品;饮食宜清淡温平,多食新鲜蔬菜,少食辛辣甘肥之品。夏季万物生长旺盛,又因暑天出汗较多,气阴耗伤,宜食清凉解暑和具补益气阴作用的食品。同时饮食应清淡,少食冷冻食品以免损害肠胃功能。秋季万物渐趋凋零,宜食生津养肺、滋阴润燥的食品。冬季万物凋零闭藏,宜选用温阳补益的肉类食品,以助人体阳气潜藏。总括起来就是:“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咸以和软。”
3、注意科学进补。中医理论中的四季食补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总结了历代食疗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医学的鲜明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预防为主。人体在未病之时或患病之后,都需注意营养卫生和调理,并以饮食作为调养身体、防治疾病加重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饮食疗法效果不够满意或失效时,才诉诸药物治疗。也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二是贵在调和。既然食物有不同性味,各性味又各归不同脏腑,那么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就必须讲究食物的五味调和,注意食物补养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以及延年益寿的目的。三是“四因”制宜。指因人、因地、因时、因病。就是要根据自身体质、地域及天时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饮食调理方法。这是四季食补的重要原则之一。四是性味辨解。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疗作用,是因为它们与药物一样,本身也有性味的偏胜。在食疗中,应针对疾病的性质选择不同性味的食物,采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调整人体气血的阴阳,祛邪扶正,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